文档详情

平曲线、竖曲线计算的.doc

发布:2017-11-22约2.2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平曲线、竖曲线计算 一 平曲线计算 1.1 导线点计算 设计线大致如下所示: 根据地形图可以得出起点(A)、交点(B)、终点(C)的坐标,如下所示: A:(3850483.572,496529.666) B:(3850231.315,497311.415) C:(3850142.008,499016.194) 路线长度、方位角计算 (1)AB段 因为图在第二象限里,故 (2)BC段 因为图在第二象限里,故 (3)转角计算 (左) 1.2平曲线参数计算 已知,,。平曲线各参数计算如下: 各参数代表含义为: :路线转角;: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切线增长值; :圆曲线半径内移值;:缓和曲线角;:切线长;:平曲线长;:外距;:校正值 1.3平曲线特征点桩号计算 根据1.1计算可知交点桩号为K0+821.441,则平曲线特征点桩号计算如下所示: 1.4特征点坐标计算 根据坐标计算公式有: ZH点坐标 HZ点坐标 计算YH点时必须先计算该点到ZH点的切线横距x,其公式为: :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到ZH(或HZ)点的曲线长;: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半径。 先令,并将带入上式得。 QZ点坐标计算 曲中点(QZ)至缓圆点(HY)的曲线长。 YH点坐标计算(同HY点坐标计算) 二 竖曲线计算 1、变坡点1 根据设计知:(凸型),拟,则: 竖曲线长度 切线长 竖曲线变坡点纵距 竖曲线起终点高程计算(变坡点桩号K0+440,高程H=83.41m)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 竖曲线终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高程= 竖曲线内桩号高程计算: 本计算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左半部分: 右半部分: 其中:—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竖曲线起点设计高程; —竖曲线终点设计高程; 表2.1 竖曲线内高程计算结果 桩号 (m) (m) 设计高程(m) 15.100 0.008 81.93 K0+340 35.100 0.044 82.14 K0+360 55.100 0.108 82.32 K0+380 75.100 0.201 82.47 K0+400 95.100 0.323 82.60 K0+420 115.100 0.473 82.69 K0+440 135.100 0.652 82.76 K0+460 115.100 0.473 82.80 K0+480 95.100 0.323 82.81 K0+500 75.100 0.201 82.79 K0+520 55.100 0.108 82.74 K0+540 35.100 0.044 82.67 K0+560 15.100 0.008 82.56 2、变坡点2 根据设计知:(凹型),拟,则: 竖曲线长度 切线长 竖曲线变坡点纵距 竖曲线起终点高程计算(变坡点桩号K0+820,高程H=80.75m)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 竖曲线终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高程= 竖曲线内桩号高程计算: 本计算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左半部分: 右半部分: 其中:—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竖曲线起点设计高程; —竖曲线终点设计高程; 表2.2 竖曲线内高程计算结果 桩号 (m) (m) 设计高程(m) 19.200 0.023 81.06 K0+800 39.200 0.096 80.99 K0+820 59.200 0.219 80.97 K0+840 39.200 0.096 81.00 K0+860 19.200 0.023 81.09 3、变坡点3 根据设计知:(凸型),拟,则: 竖曲线长度 切线长 竖曲线变坡点纵距 竖曲线起终点高程计算(变坡点桩号K1+630,高程H=87.07m)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高程= 竖曲线终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高程= 竖曲线内桩号高程计算: 本计算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左半部分: 右半部分: 其中:—曲线上任意点到曲线起点(左半曲线)或终点(右半曲线)的水平距离; —竖曲线起点设计高程; —竖曲线终点设计高程; 表2.3 竖曲线内高程计算结果 桩号 (m) (m) 设计高程(m) 18.150 0.010 86.05 K1+520 38.150 0.043 86.17 K1+540 58.150 0.099 86.27 K1+560 78.150 0.180 86.34 K1+580 98.150 0.283 86.40 K1+600 118.150 0.411 8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