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记教育制度.doc

发布:2017-06-06约1.18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记教育制度 篇一:学记 教案 篇二:《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 《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 要:《论语》与《学记》分别成书于战国初期与战国末期,其创作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是春秋与战国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以各自的社会实情为基础,二者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培养目标上《论语》更加强调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学记》则偏重于普通百姓。同时,在教育思想上,《学记》多为《论语》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在综述思想的前提下,以事实为依据,叙述了《论语》与《学记》在现代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论语》;《学记》;教育思想;现代意义 作者简介:史誉遐(1990.1-),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3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广设,孔子的思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经典的《论语》,也愈发受到许多学者的精心研究。但是,当代对于《学记》的研究就略少一些。《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作为这样一部意义深远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文章尝试着将《论语》和《学记》的教育思想加以比较,找出异同,并考虑其中的现代意义。 一、《论语》与《学记》产生背景的比较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为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的是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典范之作。《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著作,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两书著书背景相隔数百年,其中思想各有特点且大同小异,反映了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教育思想也不外如是。 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应可将其创作背景推至春秋时期,考虑当时的背景对其思想内容的影响。在经济上,青铜和铁器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所有和新兴大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逐渐代替了原来的世袭分封。在政治上,礼乐崩坏日益严重,王权地位下降,为此,《论语》中提出了“克己复礼”[1]的主张。在文教上,奉行的是“以礼为文,以戎为主”[2]的政策。这一时期,虽然依旧奉行“礼”教,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有所衰落。由此,引起了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多人士对礼的维护,在《论语》中这一思想也有所体现。这样失去了伦理纳常、并且社会生活异常混乱复杂的时代使得孔子及其弟子十分怀念西周初期社会安定、礼制有序的日子。这样的思想,也就在其著作《论语》中有所显现。 《学记》的创作则可看作横贯了整个战国时期。在经济上,生产力又有所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就带动了天文、地理、数学、力学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在政治上,变法运动兴起,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封建制度始建但尚不健全。社会迫切希望构造一套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教育则显然算得上是确定道德规范的最佳途径,也就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文教上,诸子纷争大盛,新兴地主阶级深受“礼”的约束,决议破“礼”立 “法”,遵循的是“崇法尚武” [2]的教育政策。战国时期的商鞅就曾言:“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3],强调以法为教。而当时的赵国公开提出“仁义道德,不可来朝” [4] ,认为只靠仁义道德是不可能使国家富强的,要想强大还是要变法自强。这一对比,鲜明地体现出“礼”逐渐被“法”所取代。“礼”的影响力急剧衰退,当时更加强调实力的重要作用,而这种社会现实也对《学记》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论语》与《学记》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教育的功能 《论语》中提到了教育的两方面功能: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论语》中提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 之。”[1]孔子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应该先发展经济,而后加以教育,整个社会就会想成良好的风气,形成积极地舆论导向,这体现了《论语》的经济功能。又说“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这也就是说,通过文教工作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论语》的政治功能于此可见一斑。 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在人的本性上,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先天相差不大,性格的异同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孔子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体现出孔子一方面强调人后天学习在自身发展中其主要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