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两种用药方法结果观察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为探索更方便、更有效的疗法和剂量,1987年 1 月至 1997 年 2 月,我站对 512 例粪便孵化及间接血凝试验均为阳性的住院慢性血吸虫病病人,采用 1 次冲击疗法与常规 2 日疗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 512 例,1987 年 1 月至 1992 年 1 月住院的慢性血吸虫病人为对照组;1992 年 2 月至 1997年 2 月住院的病人为观察组。观察组 262 例,男200 例,女 62 例,年龄 20~50 岁,平均 33.6 岁。对照组 250 例,男 150 例,女 100 例,年龄 12~59 岁,平均 40.5 岁。两组病人均有腹痛、慢性腹泻、脓血便及肝脾肿大,无明显合并症。1.2 方法0c65f5e 核心期刊 吡喹酮系上海第十一药厂生产,每片含 200mg。观察组用 40mg/kg1 次顿服;对照组为 60mg/kg,分 2 日服用。观察每例病人及服药后 2 天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2 结果2.1 判断标准 检查间接血凝试验转阴率达 98%,粪便虫卵减少率 97%为显效;间接血凝试验转阴率达 96%,虫卵减少率 95%为有效。2.2 结果0c65f5e 核心期刊 眩晕 238.7197.6乏力 186.8125.0恶心 166.193.6腹痛 135.072.8心悸 72.741.6肌肉酸痛 41.520.8皮疹 20.710.4合计 14755.610642.60c65f5e 核心期刊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3 讨论3.1 吡喹酮作用机理 吡喹酮为异喹啉吡喹衍生物,是一种非锑剂抗血吸虫药,服药后可使血吸虫活动兴奋和肌肉挛缩,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致乳酸生成减少,体内糖元消耗,排卵受到抑制,虫体肝移显著,部分在门静脉内就死亡[1]。0c65f5e 核心期刊 3.2 顿服疗法优点 吡喹酮口服后,80%由胃肠吸收,给药后 2h 左右血浆浓度可达高峰。1 次大剂量给药并无明显的蓄积作用,此药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从尿中排出,它不能穿过胎盘屏障,具有吸收、代谢和排泄快而完全的特点,且毒性较低[1]。观察结果表明,两种用药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顿服服药方便;采取集中能节约 1/3 药品,从而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病人乐于接受。3.3 服药中的注意事项0c65f5e 核心期刊 服药期间避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②禁止喝酒及吃辛辣食物。③心脏病合并慢性肝炎、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神经官能症病人慎用。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血吸虫病防治站,高安 3308000c65f5e 核心期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