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汉代“亭”地几个问题.pdf

发布:2017-09-12约8.7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汉代 “亭”的几个问题 黄义军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年第 2 期 [提要]本文认为汉代的亭可分为边疆亭与内郡亭两大类,内郡亭又可分为都 市之亭与乡野之亭。亭有多种职能,但其基本职能是治安。根据分布地域的不同, 亭的职能有所偏重。《汉书 ·百官公卿表》中的 “十里一亭”和“十亭一乡”主 要是针对乡野之亭做出的概述。前者强调亭舍间的距离,在社会实际中基本得到 了体现;后者强调一乡之内亭部的分布密度,它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从统 属关系看,亭长属于县的官吏编制,同时接受郡都尉的管辖。 [关键词]亭 亭长 基层组织 汉代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1-5205(2006)02-0075-05 [收稿日期]2005-06-13 [作者简介]黄义军(1968—),女,湖北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 中心 2003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时期考古研究。 两汉时期,县以下的基层政治单位有多种名称,有里、亭,也有乡。《汉书》 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上》(以下简称 《百官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县大率方百里,其 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学 术界对乡亭里制度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对 “亭”的理解,分歧最大,讨 论尤为热烈,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亭的性质,主要有以下 3 种观点: (1)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县、乡、聚、亭都是上古万国的残留,多有城 墙围绕,它们性质相同,规模各异,可互相转换①。 (2)王毓铨先生论证,亭与乡、里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亭的设置目的 是徼循防盗②。 (3)周振鹤先生指出 “亭”是亭部,即与行政区的 “里”重合一致的监察区 ③。这是一种关于乡亭里三者关系的较为新颖的观点。 第二,关于亭的隶属关系,主要有以下 4 种观点: (1)亭是隶属于乡、统辖里的一级组织④。 (2)亭与县、乡、里性质相同,规模各异。它们有松散的统辖关系,但在地 域上并不一定重合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宫崎市定:《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刘俊文主编 《日本学者研究中 国史论著选译》第 4 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28 页。以下提到宫 崎的观点均引自此文。 ②王毓铨:《汉代的 “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 “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辩证》,《历史研究》,1954 年第 2 期。以下提 到王毓铨的观点均引自此文。 ③周振鹤:《从汉代 “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1995 年第 5 期。 ④南北朝以来的史家与学者,以及日本的冈崎文夫等。见注③周振鹤文。 ⑤前引宫崎市定文。 (3)亭与乡没有隶属关系,它们是不同性质的机构,属于不同的系统①。 (4)亭是汉代四级监察机构之一,亭由乡派出。从户籍与地域两种角度看, 汉代存在县——乡——里和县——乡——亭两套基层行政管理系统②。 以上两方面的争论主要是围绕对上述 《百官表》中“十里一亭”和“十亭一 乡”的理解展开。笔者认为,要理解汉代的亭,首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亭的性质和职能是多样的,应基本分清。 第二,《百官表》中对亭的概述具体指哪一类亭,应鉴别肯定。 第三,亭的隶属关系,应考证明确。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问题人手,对汉代的亭制略加讨论。 一 亭的性质与职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