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伤骨科的护理现状.doc

发布:2023-11-25约3.1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创伤骨科的护理现状 济南显微外科医院 临床检验科 李新田 导读:济南显微外科医院是以外科,内科,中医科,美容整形科,康复医学科等为特色的经济南市卫生局批准成立的二级专科医院   现在骨科的护理现状在目前大多数医院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创伤骨科来说护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三分治疗七分养。下面谈一谈不同的创伤骨科不同的护理方式:   1 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创伤性休克是严重创伤的常见并发症。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生率高,是平时、战伤都十分常见的,伤情重、变化大,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的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重要脏器伤的专科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而医院创伤急救室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创伤性休克的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果断、有效[2]。Regel[3]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现场抢救趋向更积极、更多应用液体复苏(80%~90%)。Lucas主张对严重创伤休克伤员一律在来诊前第1个15~30min内输入平衡液2000ml,在急救治疗中,护士应选择最佳给药途径,每15min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以调整输液速度。血压和心率作为生命体征一部分,是常规循环监测指标。经皮氧张力监测、CVP监测、肺动脉导管等血流动力学监测都可准确判断循环,扩大循环监测视野和准确性[4]。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尿量监测,观察每小时尿量并记录,当每小时尿量低于30ml时,应继续加强抗休克措施。严重创伤病人则需注意某些外循环因素对尿量的影响。   2 脊髓损伤的护理 2.1 急性期[5] 将颈髓损伤病人移至旋转治疗床上,立即吸氧和颅骨牵引,为防止颈部转动,在头部两侧放置砂袋。病人在这段时间内要接受集中的治疗护理,以求把损伤控制到最低限度。少数高位截瘫、呼吸障碍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安装人工呼吸机。若发生尿潴留,必须留置导尿管,还要观察瘫痪平面有无变化。对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人应卧于硬板床上,采取反张体位,垫腰枕。垫枕时间在病人第1次排便后进行。褥疮是急性期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早预防。郝建春指出[6]:针对脊髓损伤,要勤翻身。30~60min翻身1次,以避免缺血、缺氧引起不可逆损伤及再灌注损伤。对膀胱麻痹者应尽早进行膀胱训练以利拔出导尿管后恢复膀胱功能。为防止泌尿系感染应鼓励病人多饮水,1300~1500ml/d,维持尿量在1500ml/d。脊髓损伤病人容易发生便秘,要劝病人多吃些粗纤维食物,必要时运用药物通便,逐渐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对颈髓损伤病人鼓励其有效咳嗽及咯痰,训练深呼吸,变换体位,配合叩拍背部,雾化吸入与湿化吸入。 2.2 亚急性期[7] 此期将损伤部位用软性或硬性背甲固定,并允许病人变换体位为半卧位。颈髓损伤病人仰卧位时背甲上缘常易勒皮肤而致后头部疼痛,应用软枕衬垫。侧卧时,应选用防止颈部侧屈的软枕,保持病人体位舒适。   3 骨盆骨折的处理[8] 骨盆骨折一般采用股骨髁上牵引治疗。骨盆骨折多因强大暴力造成,常可合并膀胱、尿道损伤,有时合并直肠及髂内动静脉损伤造成大量出血。因此,常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有休克者先抗休克治疗,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必要的全身检查,以明确有无其他脏器和组织的损伤。骨盆骨折伴有后尿道损伤的发生率占4%~25%。任何膀胱和尿道手术,都有尿道和膀胱引流管,必须严加管理,以保证其通畅。如果骨盆前后环都遭破坏,需行骨牵引,治疗期间要注意牵引角度和重量是否正确。   4 上肢骨折的护理[9,10] 石膏固定在骨科领域中,常被用做维持骨折固定。上肢骨折在骨折中占首位,一般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因为移位而引起肱动脉的损伤,造成损伤性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及缺血性肌挛缩等许多不良后果。这在儿童是多见的,需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切开减压术后伤肢应平放,防止手的动脉闭塞。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要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局部有无红、肿、热等。强调对上肢骨折合并肌腱、神经损伤的患者,要观察手的功能恢复,指导病人做好患肢功能锻炼。   5 下肢骨折的护理   5.1 下肢骨折夹板石膏固定护理[11] 管状石膏托或石膏夹板固定是在创伤骨折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外固定。用小夹板作骨折局部外固定是祖国医学治疗骨折的特点之一。整复完毕后,将患肢放置在正确的位置,适当抬高患肢,用砂袋固定左右,防止因患肢重力而致骨折移位,石膏干硬后才能搬动病人,保持石膏清洁,并随时观察绷、扎带的松紧程度,一般在固定后4天内,可能肢体肿胀加剧,或石膏、夹板固定的松紧度不妥,导致血运不畅,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调整。   5.2 下肢骨折牵引的护理[12](1)皮牵引:多用于无移位骨折或儿童。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1/13。应注意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观察有无胶布过敏。4岁以下儿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