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课汽车畅游紫禁城.doc

发布:2017-05-01约2.6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四课 汽车畅游紫禁城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34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12个常用词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对“槛、盔、惋、摧、墟溯”等字,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 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 头盔:用来保护头的金属帽子。 仿真:模仿真实的。 直观:直接感受观察的。 传感器:传递感觉的仪器。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畅游:用于书面语,指舒畅的游玩,突出玩的很高兴。 惋惜:用于书面语,有同情、可惜的意思,比“可惜”的程度更深。 模拟:常用于书面语,“模拟”的对象常是假的,虚的。“模仿”的对象常是具体的言行举止。 辅助:从旁帮助,有主次之分。“帮助”只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援。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书写,用12个重点词语造句。 2、抄写词语。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二、检查复习,预习。 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现代技术的发展令人惊叹。本课就是通过虚拟技术把难以想象、难以实现的事便成了现实,从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虚拟技术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之迅速。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现在为什么不能在故宫里自行车? (2)“我”是如何畅游“紫禁城”的? (3)虚拟技术有什么作用? 三、领读、齐读、个别朗读。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 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 能力。 3、 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 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1至第4自然段(3分钟~5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1、 北京的紫禁城过去是谁住的? 2、 作者骑着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 3、 虚拟技术是谁提出的?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第1自然段) 叙述紫禁城的大概情况。 1) 注意文中介绍紫禁城的方法。 2) 强调紫禁城无法骑车,和下文作一对比。 学习句型 “不仅….,而且….” 这一句型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例如: ① 艾里不仅工作认真,而且性格也很好。 ② 古丽不仅会唱歌,而且舞也跳的特别好。 1、第二段(第2~4自然段) 通过亲身感受,介绍了什么是虚拟技术。 学习句型 “要不是…….还” 这一句型表示假设条件句。 例如: ① 要不要你提醒,我还想不起来呢。 ② 要不是放长假,我还回不去呢。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 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继续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三、 学生阅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3 ~5分钟)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1) 40年代为什么要研究虚拟技术? 2) 60年代到70年代虚拟技术有了什么发展? 3) 80年代的虚拟技术是怎么样的? 4) 虚拟技术还有哪些作用? 三、串讲课文 1、第三段(第5~8自然段) 叙述虚拟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前景。 四、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课文介绍了虚拟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令人慨叹信息技术的神奇。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做贡献。 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