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直门医院肿瘤血液科储真真.ppt

发布:2018-12-19约3.42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聚的概述 定义: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文献研究 在历代文献中,癥瘕、痞块、癖块、痃癖、肥气、伏梁、痞气、息贲、贲豚等病名,均属积聚范畴。 积聚之名,首见于《内经》 一、病因病机 “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金匮翼·积聚统论》) “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景岳全书·痢疾论》) 文献研究 二、治法方药 (一)疏肝理气法 “气聚,正必肚腹膨胀,时痛时止,得嗳即宽,旋腹痛,游走攻刺,宜木香、槟榔、枳壳、牵牛之类,不可下。”(《医碥·积聚》) (二)活血化瘀法 “结为癥瘕,名为虐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三)分期治法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医宗必读·积聚》) 积聚的范围 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肠扭转等疾病。 积聚病因病机示意图 淫邪所客 气滞 气恼郁怒 伤肝 痰凝 聚证 脏气 不和 湿阻 积聚 黄疸胁痛疟疾虫证 血瘀 积证 忧思劳倦 初期 伤脾 正虚 中期 酒食不节 末期 ?正气不足 积聚治疗原则 调气理血为基本大法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 疏肝理气, 行气消聚。 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 活血化瘀,散结软坚。 积证 初期重在攻邪 中期宜攻补兼施 末期则重在培补元气 聚证 肝气郁滞证 主症: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常随情绪波 动而起伏。 舌象:舌淡红,苔薄。 脉象:脉弦。 病机要点:肝气郁结或气机逆乱,气聚腹中。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发作时以木香顺气散加减,缓解时以逍遥散化裁 聚证 2.食滞痰阻 主症: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则胀痛加剧 舌象:舌苔腻。 脉象:脉弦滑。 病机要点;痰湿内生,痰食交阻 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 (大黄、枳实、槟榔、沉香、木香、乌药) 积证 1.气滞血阻 主症: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 舌象:舌质青紫,舌苔薄,或见瘀斑。 脉象:脉弦。 病机要点: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结为积块。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金铃子、延胡索 ;五灵脂、蒲黄) 积证 2.瘀血内结 主症: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 舌象: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 脉象:脉弦细涩。 病机要点:瘀血凝结,脾胃虚弱。 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方药:膈下逐瘀汤为主,间服六君子汤。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红花、赤芍、五灵脂、丹皮,乌药、元胡、香附、枳壳,甘草。 若积块日久而坚硬作痛者,可用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兼服扶正之品以益气健脾。 积证 3.正虚瘀结 主症:积块坚硬,疼痛加剧。 舌象:舌质淡紫,无苔。 脉象:脉细数或弦细。 病机要点:积块日久,血络瘀滞,气血大衰。 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 结语 积聚是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主要病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邪毒稽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