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董氏针灸培训(讲义)-李国政教授﹝上﹞.ppt

发布:2018-12-22约1.02万字共10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仙穴 定位 手掌大指骨與食指骨之間 ,與手背靈骨穴相通。 主治 背痛、肺炎、退燒、心跳、膝蓋痛。 針法與應用 三至五分。重子、重仙同時下針治背痛。 手解穴 定位 小指與無名指掌骨間,距掌指橫紋一寸為手解一穴,一穴上五分為二穴。 主治 主解暈針與下針後引起之麻木感及氣向錯亂之刺痛。 針深三分至五分,停針十至二十分鐘即解,或點刺出血。 靈骨穴 定位 在手背虎口處,手背拇指與食指 叉骨間,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 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靈骨穴為董氏常用要穴之一。 主治 肺機能不夠之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脹大、婦女經脈不調、經閉、經痛、難產、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腸痛、頭昏腦脹。 針深五分至二寸,可透過重仙穴。亦可向外斜刺二至三寸。孕婦禁針。因此穴有強烈收縮子宮之功能。 大白穴 定位 手背面,大指與食指叉骨間陷中,十四經合谷穴外一寸骨邊下陷中, 距靈骨穴一寸。 主治 小兒氣喘、發高燒、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 針四分至六分或用三稜針治小兒氣喘、發高燒及急性肺炎。孕婦禁針。 上白穴 定位 手背第二掌骨與第三掌骨間 ,距掌指關節上五分。 主治 眼角發紅、坐骨神經痛、胸痛。 針法與應用 一寸針,針深三分至五分。 中白穴 定位 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 ,與十四經中渚穴相差五分。 主治 腎病之腰痛、腰酸、背痛、頭暈、散光、乏力、腎臟之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 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穴入腎經為董氏治腰、腎疾病的要穴之一。 上白穴.中白穴.下白穴 下白穴 定位 手背第四掌骨與第五掌骨間 ,即十四經液門穴下五分處。 主治 牙齒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三分至五分。中白、下白穴常一起使用,主治上述各症。 腕順一穴 定位 手背小指掌骨外側下緣, 距手腕橫紋一寸五分。 主治 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痛、疲勞、腎臟炎、四肢骨腫、嚴重腰兩邊痛、背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至一寸。腕順穴入腎經,為治療耳疾、腎疾、腰痛之常用穴。 腕順二穴 定位 在小指掌骨外側下緣, 距手腕橫紋二寸五分處。 亦即腕順一穴上一寸處。 主治 鼻出血、失枕、以及與腕順一穴同時下針,可治療腕順一穴主治之各症,另腕順二穴亦可治療頸椎、胸椎酸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二分至一寸。腕順二穴亦可治療頸椎、胸椎痛。腕順一、二穴須貼骨下針效果才會顯著。 三三下臂部位 其門穴 定位 在手背橈骨之外側上緣,手腕橫紋正中央上二寸靠內側一寸處。 主治 子宮炎、卵巢炎、子宮頸瘤、尿道炎、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膀胱炎。三穴同時下針亦可治婦女性冷感、便秘痔瘡。 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貼骨進針,效果更佳。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時使用成倒馬針法。為治療痔瘡、便秘及婦科之常用針法。 其正穴 定位 在手背橈骨之外側,其門穴直上二寸。 主治 子宮炎、卵巢炎、子宮頸瘤、尿道炎、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膀胱炎。三穴同時下針亦可治婦女性冷感、便秘痔瘡。 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貼骨進針,效果更佳。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時使用成倒馬針法。為治療痔瘡、便秘及婦科之常用針法。 一一部位 大間穴 ? 定位 食指掌面第一節正中央 偏外側三分。 主治 心臟病、膝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 針法與應用 正下一分為心臟;二至二分半為大小腸。 小間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一節大間穴 上二分半處。 主治 同大間穴,另可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燒。 針法與應用 正下一分治心臟,二至二分半為肺。 中間穴 定位 食指第一節正中央。 主治 心跳、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昏、疝氣。 針深一至二分半。 浮間穴 定位 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三分上一分半處。 主治 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針深二分至三分。 外間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二節浮間穴下三分處。 主治 同浮間穴。大、小、中、外間四穴下針主治疝氣。 用三分或五分針直刺,針深二分。 木穴 定位 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處,以及上下各二分半處各一穴,共三穴。 主治 肝火旺、脾氣燥、肩膀緊痛、頸強痛、右脅下痛、膽固醇過高、胃脹痛。 針深二至四分。雙手取穴效果更佳。 脾腫穴 定位 掌面中指第二節中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