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听君一曲.doc

发布:2018-01-23约1.3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听君一曲《琵琶行》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观后感 看完于老师和金老师的课堂实录后,我的脑海里马上闪现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有许多感受可以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当之处,望您指正。 ?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精彩 导入的目的,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能泛泛而导,也不能为导而冲淡主题.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导入来唤醒学生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师生间和谐交流学习的基调。两位老师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虽然方式不同,其一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其二则直接点题,但都抓住了学生的心,定好了本课的情。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巧设疑难、以疑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如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时,说“郑和下西洋前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是什么呢?”在探究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时,她又设置为“郑和的壮举为什么没有继续?如果当时中国的航海事业能像西方那样,今天的世界将会怎样?”而金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戚继光抗倭这一板块时,则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设置了四个小问题来化解本目的课标。这样,直白的课标就被老师做成了一个个有味的“饵”,勾出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出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钓出了课堂的精彩。因此,两位老师都为怎样设疑给我们提供了典范,那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环境、条件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从而在课标、教材、学生这三者之间用巧手慧心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使学生拾阶而上,饱揽智慧火花碰撞出的美景。 三: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小结整合,课堂升华 以前我的课堂小结,往往自己归纳,费了很大的气力进行归纳总结,惟恐讲得不清楚,归纳不全面,分析不透彻,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而两位老师则重视了学生在小结中的主体作用,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抛出有价值的问题,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轻松而又庄严的氛围中,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这样的课堂小结不是对本节内容的简单回忆,而是科学的归纳、对比、拓展,实现了知识和情感的升华。所以,今天的学习对我来说,又是生动的一课! 下面,是我对本课第三目----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的设计,请大家斧正。 过渡导入:戚继光抗倭使我们感受到了东邻日本的威胁,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股西风也趁虚而入,同学们知道这股邪风来自哪里,又吹向何方?(学生群答) 设疑探究:1、此时西风东侵的原因有哪些呢?(出示《马可波罗行纪》、《开辟新航路》ppt.)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2、这股西风何时消散的?说明了什么?(出示《中国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仪式》ppt.)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古今对比,升华主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