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拳学习课程纲要.doc

发布:2017-06-06约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课程名称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课时总数 18 课程类型 兴趣特长 适用对象 高一、二、三年级 开发教师 吴立群、项红卫 王约平 课程形式 集中型 开发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高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当前,让中学生从书本里延伸出来,成为有创新力、执行力和竞争力尤显重要,“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课程就是旨在培养个人兴趣,激发内在潜能,增强内在素质,树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目标 总目标 了解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形成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认知,增强自主健身的自觉性,陶冶身心,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能初步展示太极拳的手、步、身等基本动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使用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可采用演示法、训练法、讲解法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认知,增强自主健身的自觉性,陶冶身心,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哲学的博大精深,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 第一课 太极拳论 第二课 传统阴阳太极思想概述 第三课 太极拳基本手法、步法 第四课 24简化太极拳套路学习(1、2、3、4、5、6) 第五课 24简化太极拳套路学习(7、8、9、10、11、12) 第六课 24简化太极拳套路学习(13、14、15、16、17、18) 第七课 24简化太极拳套路学习(19、20、21、22、23、24) 第八课 太极拳心法体悟 第九课 24简化太极拳套路训练和考核 教学方法 演示法:包括看视频和教师套路演练; 训练法:学生紧跟教师做动作,在做动作的过程中按要求体念太极文化内涵。 讲解法:教师把每一式的动作要求、要领进行讲解 课程评价 1.本学期达到总学时1/3学时缺课,即取学分资格。 2.过程细则:课上项目活动表现40%、出勤情况20%和考试40%。 3. 结果性评价:基本完成杨氏太极拳套路第一节演练。 太极拳论 王宗岳(清●乾隆年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阴阳太极图 选修课《太极拳学习与中国传统哲学》教学资料之一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