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南中医学院建议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敬爱的郑院长:
您好。
??我是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2012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闫长春。我现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但激动的同时也对我们学校产生了沉重的失落感。
我昨天个给我一个就读清华的同学送去了久违的问候。他比较让我佩服,是12年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进去的。与他联系除问候日常生活外,最多的话就是你平时看什么书。就他个人而言,他很少上网,我简单地认为也许清华学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吧!
放下专业不同的观念,我曾问过他看的好书可否介绍一下。他给了我很多书的名字,他也没有看完,说是清华大学学术部钱院长的推荐给新一届三字班书,有以下几本:
《魔鬼经济学》《公平》《该如何做好》《哲学的思与感》《科学哲学》《回归大学之道》《上学记》《乔布斯传》《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在社会的命运》《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等等
单从这些书名可得知,这些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传记以及对某些方面的探寻。这些探寻类书籍,比如寻路中国,简单的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形式与政策。
说到这,我就想说的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本校图书馆图书量少和图书馆利用率不高成了主要问题。我校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册,几乎涵盖了校内所有的专业。可惜的是许多好书不能借阅到,不是不借,是现存没有。我读的是管理,所以不像学医的时间那么紧张。前两天突然搜了一下朱镕基总理的书,对他的《朱答记者问》很感兴趣,然而几乎找遍所有图书馆都找不到《朱答记者问》,所以比较遗憾。正好和清华的同学聊了一会天,引我深思,清华大学学术部钱院长的推荐给新一届三字班书咱学校又能找到吗?
此外,学校图书馆的几十万册书每日的借阅量又有多少?我是一名河中医学生,周围的同学到图书馆借什么书,去图书馆一周的次数多少,我想不用报告学校领导也会去体察只不过还没有实施方案去解决这一矛盾吧!
梅贻琦掌校清华,曾说“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在我看来,或者更确切的说,根据大学的实际意义看来,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亦非有大师之谓,乃有大学人文之精神,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有大楼可以身安,有大师可以教习,但若无自主学习之精神,不去践行,“大楼”“大师”亦不过摆设耳!
我校是一个以古老流传下来的医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学医,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我校乃至北京上海的同类院校反其道而行之,与“揠苗助长”何异?以四年或者五年的时间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难道就不感觉到送走的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才有多高吗?以中医学为例,既要学习中医理论基础,接着中医辨证学,然后中药学再者中医临床,除这些几年最基本要学的之外,大一大二又修习英语,计算机和任选课。而这些尚不包括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知识足够一个学生在大学记忆消化,何况现在的大学生以电脑为友,以手机为伴!
如此种种,一个大学如何可以造就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学人才?所谓这样的大学,不过是徒有大学之名,以大学本科为名,一个输出制造人的场所罢了!更何况,身处医学院校,所学知识,处处知识多多少少与医学相关联,而所谓的医学生上网打游戏聊天玩乐,如此低学习氛围的学校,是如何能够成为人才的摇篮,更何况需要更浓学习氛围的医学院校?
这种情况下走出校门的学生,即使在老师临近考试时告诉你应该背诵哪些,请问我们的院长,这样下来的考试有意思吗?再既使这样的考试你考了八十多九十多,“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你就真的掌握住了医学知识吗?
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理论尚且不去学习,走出校门,去实践,要在实践上拿别人的生命作为医学上的临床对象吗?告诉的重点来背.坐到医生治病救人的桌椅上,你能不能在你手中的生命不会在你的手下枉送,你能不能对病人负责,对病人的家人负责,更对你自己负责?
如何提升和培养学校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提高才是一个大学的正道,而不是一味广招学生,多招学生,为了那大学普及率的提高,把本来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更多的人,无疑会导致整个大学素质的滑坡!
历来讲究,学要学的踏实,玩要玩的快乐,如今,我已经是大二学生,在校经历了一年,学校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学,学的不踏实;玩,玩的不快乐。
人,是自我决定的,但要受环境的影响,图书馆看书的寥寥无几,早晚背书的少之又少,上晚自习的人也就那么多,这就是所谓的高出二本分数线几十分的中医药大学!
再看全校的八十多个社团,社团的人数少,涵盖范围弱,文化底蕴薄,技术性学术性低,社团类似性质组织多且杂,看着那“宏大”的参与人数,举办活动的次数足以令人欣慰,而那每次社团内部举办活动所参与的人数所体现出来的场面,又岂是一个“崩溃”了得?每次所谓的社团活动,不过是各个社团内部干事参与罢了,社员的又有多少呢?
我所记忆的难得的两天不凋零的时刻也就是社团招新和社团文化节。
我所认识和见识过的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