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医学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授课章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授课对象 2010级卫法 学时 3 时 间 2012.2.27 授课地点 5216 教 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0年修订版) 教学
目的
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的含义、意义,促进学生增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自觉性。
教学
重点
难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教学
方法 讲授辅之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授课
提纲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与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 备 注 导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都贯穿和体现着一种科学的认识路线和一种科学的精神,这就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怎样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学习本章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学时左右)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思想路线的含义: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2、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1929年6月,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与贯彻,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这一时期,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充分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高度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斗争艺术。
这一过程从逻辑上来看,有三个阶段:
1、“完整准确”说——对“两个凡是”的直接批判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它实质上是教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翻版。不彻底清除其不良影响,就难以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崭新局面。
“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
1977年7月召开的十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再一次提出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问题。
正是邓小平从实事求是角度对“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所作的这个批评,从逻辑到历史地直接启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2、实事求是——对教条主义思想路线的抨击
1977年7月,邓小平以自己对毛泽东建党学说完整准确的理解为示范,从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视角,提出了实事求是的问题。同年9月,他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指出,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1978年6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实是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就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