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跳出思维定势的盒子.ppt

发布:2016-10-01约1.75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跳出思维定势的盒子 南京外国语学校 朱善萍 问题的提出 1. 中学英语教学的全方位目标(含高三) 有效性(含高三、高考) 科学性(含高三和高考)? 学生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2.“懒教师”与聪明学生? 为什么学了6-8-10年英语后, 中考或高考只有60%左右的得分率? 一、新与旧的糅合 建构主义的核心要素 个体大脑基于已有概念在积极建构知识。学生已有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 (新理论的理解与发展实质上受旧理论的影响, 因此前期的输入和积累是很重要的) 二、活动理论VS 建构主义 知识的获得镶嵌在互补的两极之间, 即“自我发展”与“被动发展”之间, 孩子的发展是自我发展与指导的一种平衡。 但建构主义者似乎更重视自我发展那一极, 而忽视指导这一极。 三、重过程、重原因、重结果 能教给学生正确答案的教育哲学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语言教学一直受着毫无内涵的行为主义思想的支配。 如:评讲试卷时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或行为结果上, 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反应或以某种特殊行动方式的原因上。(为什么错?) 四、建立学生头脑中的 概念系统和逻辑结构 ---只有建立起概念系统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发展中的孩子凭借“逻辑结构”去组织感知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去建构“逻辑结构”。 受到良好训练的MIT大学一年级学生能给标准问题“正确”答案, 但是在解决一个与课本中略微不同的简单问题时, 他们却对早已经熟记在新的公式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关系感到迷惑不解。? 五、学生的能动性与语言习得的重复性 ---概念是被发明和发现的, 而不是被教给的。 ---概念不仅仅是简单第由教师传给学生 ---必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 ---从逻辑上讲, 不可能建立任何一种 知识的真理。 ---我教给你了, 我讲过了, 要不得。 六、适宜的情景脉络 ---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要将知识看作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 ---概念用于行动,行动中发明发现概念。 ---行动寓于活动中。 ---概念、模式、理论能证明他们对于自身被创造出来的情景脉络是适宜的, 那么他们就具有“生存力”。例句和活动的生命力?生存力? 七、知识习得的运思+运演 +抽象 ---教师和学生画的等边三角形完全相等吗?完美吗?——不。 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运思性, 而不是修饰性, 或叫做感知结构, 因为他们是从我们自身着性的运思或运演中抽象出来的。 ---问题是:我们运思了, 运演了, 但我们抽象了吗?(合并同类项?归纳了么?) 八、课堂的互动性 认知产生的最重要的顺应的时机都来自互动。 ---知识传授、评讲分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了吗? ---给学生自我调节时间、方法指导了吗? 九、 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中有知识、 知识中有生活。 有意识的将生活世界的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而不是形式化的或花哨的呈现。 鲜活灵动的课堂 丰富内涵的课堂 深刻思考的课堂 美丽自然的课堂 十、规划策略的 系统化、工程化、 自动化、综合化 三年的规划: 水平性提高在先、测试在后 阶段性测试+终结性测试目标结合 居高临下 高目标、高定位 跳出高考准备高考 不放弃一个学生(阅卷委员会) 孙子说:不战而胜才是真正的胜利 水到渠成是自然的胜利 孔明的运筹帷幄 十一、教学内容 结构化和条块化 高一 词汇+语法 +阅读+听说+学习习惯 高二 同上 高三上: 系统地毯式整理复习+重点突破 下:综合试卷+查漏补缺 思维导图 教材的宏观把握、通读、分析 课程标准的研究、通读、分析 十二、教学资源多元化 社会化、家庭化、 国际化、综合化 挖掘资源 盘活存量 教师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生不必不如师 社会办学资源 家长(三分之一时间在家) 其他各种新闻媒介图书实物资源等 一切皆为可为教学所用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