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大学传播学2010真题解析
[QQ 306892140 邮箱 HYPERLINK mailto:lschina999@lschina999@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观察研究法第一个名词解释便是方法的,纵观试卷也足见方法在专业一里的重要性。09的方法的题占到很大部分甚至是喧宾夺主,以至于让我认为今年的方法不会考答题,结果还是考了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足见其重要性,横观近几年真题也证明北大出题的基本趋于稳定,每年的方法占50分以上,一到两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该题出处,许静《传播学概论》244页。(说句题外话,我上面说到了没做过笔记,只是考前做了几个专题,方法的我重点做了好几页,也带了这些东西去考试。观察研究法这个我也做了,杯具的是我的这个笔记本在考试第一天被我忘在了超市的自助存包处。。。。第二天考前去拿,那会超市还没开门。。。 以至于我考前没能看一眼,这个答的不是很好。许书上的五种观察行为我做了笔记但是没记住也没答,估计答上会加分的)。2、编码/解码理论我说有几个名词解释让我发虚,这就是其中一个,因为这个名解我疏忽了,之前总感觉这个考过了(事实上也考过了,01年),所以没有动手去写一写规范下答案,所以答的不是很好。北大的确是爱考这种相对的概念,列举一下比如信度/效度、编码/解码、隐喻/转喻、能指/所指、冷媒介/热媒介、丰裕媒介/匮乏媒介。复习时自己灵活点,多横向总结。至于出处,不用说了。3、公共领域这个名词解释也让我发虚,原因同上,考前没动手去完善下答案,以为公共领域这种被提烂了的东西不会再考,毕竟06刚考过。第3、4这两个名词解释,对应06年的第2、3个,连顺序都没变,足见真题的重要性了吧,北大出题尤其是名解这东西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并且启示我们真题并不只是用来看看,同样需要动手写一写,之前的人都说专业课真题同英语不同只需看看不必去做的,我看是有必要了。公共性、公共领域以及场域理论这方面的东西,广言到批判学派,北大老师是很喜欢的,多看看,推荐武大石义彬那本《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4、“两级传播”模式这个不用多说的,郭书上讲的很全了,答出谁提出的,在何种背景下,具体怎么回事就哦了。像意见领袖、刻板印象这种小概念,都到背熟并且落实到书面上,乃为上策。(恩,两级传播,今年英语有篇阅读理解也考这个了,当时就兴奋了,那么多单词都不认识照样读的很顺,但是,但是,亏咱还是学这个的,即使文章读懂了,选择题还是不会做。考研英语如何变态,这下是深有体会了)5、移动媒体每年专一都会出个年度热点或是与网络传播贴近的名词解释(09年社会化媒体,08年报网互动和媒介融合,07流媒体),不过移动媒体这个概念严格来说不算是新。之前猜题觉得09年是3G元年,应该会出点3G时代移动传播或是手机新媒体方面的东西,这个算是吧。估计出题老师的本意是让答手机新媒体,我除了答以手机、手持电视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之外还答了车载媒体,尤其是公交车载视频,这个应该是移动媒体最初出处,不过感觉北大老师一直关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对车载移动媒体没什么兴趣,不知老师如何评判,写总比不写好吧。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当时看到这个题,有些兴奋有些庆幸。 估计这个题难倒不少同学,至于那些拿什么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效果研究来做答案,要不就是真不会没什么答的了只好写这些,要么没理解题意以为问的就是这些。看清了,90年代以来,我们看的那些讲的都是二十世纪的一些经典的东西,至少是八九十年代之前的,只有戴维斯那本《基础?争鸣?未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到了九十年代新成果新理论,不过还是难以应付这道题的。可以说这是一道相当有区分度的题。根据网友提示查了查,谈到这个问题只有复旦张国良的学生廖圣清发表在05年《新闻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我看了看,他写到了90年代效果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对这些研究的量化分析,但说实话我并不能从他的论文中总结出这个题的答案,很难概括出确切的效果研究成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看看。为什么说我看到这个题有些兴奋庆幸呢,因为我考前重点看了看这个概念--“议程融合”,这是议程设置的提出者麦库姆斯和肖在九十年代末新提出来的概论。在彭兰老师09年3月新出的《网络传播概论》中详细讲了。我当时把这个答上了,我觉得应该是可以的。我还写了条媒介构造与社会建构理论,因为我记得周庆山老师那本书有一节讲到这些,许书在效果这张第一节讲效果研究的传统时比其他多了第四个阶段“协商性的媒介影响论”,提到了社会建构,这个也是廖圣清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九十年代新理论。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另一位同学所说这才反应了北大的特点,备考北大就应把视野放宽不能只放到郭书等这些传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