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_精品.ppt

发布:2018-04-03约5.48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风俗习惯 祭 祀   清明节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踏 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如今踏春已经成为了清明外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 清明节风俗习惯 放风筝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 鞠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建《宫诗》:“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 蹴鞠军中乐”;白居易《洛桥寒日作》:“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睛”…… 这些诗句很好的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清明节就有蹴鞠这个习惯,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游 戏。 * 清明节风俗习惯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在古代寒食节甚至又被称为“秋千节”。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插 柳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插柳的习惯。又传说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 清明节风俗习惯 斗鸡 清明节斗鸡大约起自隋代。隋代杜台卿著《玉烛宝典》载:“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到唐代,清明节斗鸡已成为皇宫中不能缺少的娱乐项目之一。宋代之后,宫厅斗鸡戏依然为国人乐不可支的节日休闲娱乐项目。 牵 钩 牵钩又称拔河,而清明节拔河据说是由水上舟战牵钩演变而来至唐代开始称为拔河。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 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 久不能起,帝以笑为乐。” * 清明节风俗习惯 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