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Ansys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PPT.ppt

发布:2017-10-12约2.46万字共1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1章 有限元方法与ANSYS概述 第2章 ANSYS坐标系和工作平面 第2章 ANSYS坐标系和工作平面 第2章 ANSYS坐标系和工作平面 第2章 ANSYS坐标系和工作平面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导入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导入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导入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导入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导入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4章 模型的布尔运算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5章 网格划分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6章 加载和求解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7章 通用后处理 第8章 时间历程响应后处理 第8章 时间历程响应后处理 第8章 时间历程响应后处理 第8章 时间历程响应后处理 第9章 自适应网格划分 第9章 自适应网格划分 第9章 自适应网格划分 第9章 自适应网格划分 第10章 子模型 10.1子模型简介 子模型是得到模型部分区域中更加精确解的有限单元技术。在有限元分析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对于用户关心的区域,如应力集中区域,网格太疏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对于这些区域之外的部分,网格密度已经足够了。如图10-1所示。 除了能求得模型某部分的精确解以外,子模型技术还有如下几个优点: 它减少甚至取消了有限元实体模型中所需的复杂的传递区域。 它使得用户可以在感兴趣的区域就不同的设计(如不同的圆角半径)进行分析。 它帮助用户证明网格划分是否足够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子模型也有一些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只对体单元和壳单元有效。 子模型的原理要求切割边界应远离应力集中区域。用户必须验证是否满足这个要求。 10.2 子模型分析的一般步骤 子模型分析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生成并分析较粗糙的模型。 生成子模型。 提供切割边界插值。 分析子模型。 验证切割边界和应力集中区域的距离应足够远。 10.2.1第一步:生成并分析较粗糙的模型 第一个步骤是对整体建模并分析。(注:为了方便区分这个原始模型,我们将其称为粗糙模型。这并不表示模型的网格划分必须是粗糙的,而是说模型的网格划分相对子模型的网格是较粗糙的。) 分析类型可以是静态或瞬态的,其操作、分析的步骤与一般分析相同。下面列出了其它的一些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文件名——粗糙模型和子模型应该使用不同的文件名。这样既可以保证文件不被覆盖,而且在切割边界插值时可以方便地指出粗糙模型的文件。 单元类型——子模型技术只能使用体单元和壳单元。分析模型中可以有其他单元类型(如梁单元作为加强筋),但切割边界只能经过体和壳单元。 建模——在很多情况下,粗糙模型不需要包含局部的细节如圆角等。但是,有限元网格必须细化到足以得到较准确的位移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子模型的结果是根据切割边界的位移解插值得到的。 文件——结果文件(Jobname.RST,Jobname.RMG等)和数据库文件(Jobname.DB,包含几何模型)在粗糙模型分析中是需要的。在生成子模型前应存储数据库文件。 10.2.2第二步:生成子模型 子模型是完全依靠粗糙模型的。因此在初始分析后的第一步就是在初 始状态清除数据库(另一种方法是退出并重新进入ANSYS)。 然后进入PREP7并建立子模型。需要记住下列几点: 使用与粗糙模型中同样的单元类型。同时应指定相同的单元实参(如壳厚)和材料特性。(另一种子模型技术——壳到体技术——允许从粗糙模型的壳单元转换为体单元。) 子模型的位置(相对全局坐标原点)应与粗糙模型的相应部分相同。 指定合适的节点旋转位移。切割边界结点的旋转角在插值步骤一一写入结点文件时不应改变(见第三步:生成切割边界插值)。 10.2.3第三步:生成切割边界插值 本步是子模型的关键步骤。在切割边界插值中有如下几步操作: 指定子模型切割边界的结点并将其写入一个文件(缺省为Jobname.NODE)中。 重新选择所有结点并将数据库存入Jobname.DB中,然后退出PREP7。 要进行切割边界插值(和温度插值),数据库中必须包含粗糙模型的几何特征。 进入POST1,即通用处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