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次品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找次品》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9号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从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找“不同”
师:咱们一起玩个游戏—找“不同”。(电脑出示 3 组不同的图)
第一组学生根据长短不同找,第二组学生根据大小不同找,第三组学生根据颜色不同找。
电脑出示 3桶同样的薯片。学生无法根据外观判断。
师(及时说明):这 3桶薯片外观完全相同,但它们确实有不同,其中有1个质量略轻一丁点儿,是次品。如果给你一架天平,能找到这个次品吗?
二、探究发现,优化策略
1、感知天平称重情况。
师: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钙片呢?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2、脱离天平找次品。
师:如果只称 1 次,能确保从几个里面找到次品呢?(2 个,3 个)
说出从 2 个中找次品的方法。
师总结:通过 1 次称量确实能保证从 2个或者3 个里面找到次品。(称量 1 次)
3、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同位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5(2,2,1)→2(1,1) 2次
5(1,1,1,1,1) 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4、小组合作探索最优策略
出示问题: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其他同学说分法。)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称的次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9(3,3,3)→ 3(1,1,1) 2次
9(4,4,1) → 4(1,1,2)→2(1,1) 3次
9(2,2,2,2,1)→(2,2,1)→2(1,1) 3次
9(1,1,1,1,1,1,1,1,1) 4次
……
引导观察: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师:从分法来看, 9(3,3,3)这种分法叫做什么分?平均分成几份?第一次称的时候,如果平衡,次品就在外面的3个里面,如果不平衡,就在天平两端的其中的一个3里面,不管平衡或者不平衡,次品总在某一个3里面,这样我们只要研究3这个问题就可以了。而其他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