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解读(李).pdf

发布:2017-10-05约7.76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 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 国卫发明电〔2014〕57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六亿 目录 背景 目的 防控的基本要求 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医务人员防护 埃博拉病毒概述 • 属丝状病毒科,为不 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 • 分为扎伊尔型、苏丹 型、塔伊森林型、莱 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 • 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 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 • 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 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 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 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 方式尚不清楚。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主要: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 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 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血液含病毒量高。 尚未证实:性传播和空气传播。应予以 警惕,做好防护。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人群 • 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 暴露或接触机会多 高风险 • 医务人员 人群 •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 家人或其他人 • 在葬礼上按照礼仪 与死者尸体有直接 接触的送葬者 埃博拉病毒2014年疫情趋势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特征 • 2-21天 ,一般为8-10天 潜 伏 期 •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 • 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 乏力、肌痛、头痛和咽痛 ,并 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 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 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 临床症状 • 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 • 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 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 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 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医院感染防控国际指南 • 2014年8月WHO更新 《医疗机构内疑似和确诊 丝状病毒出血热的感染预 防和控制临时指南 (重点 关注埃博拉出血热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