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爱在中国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的奔跑人生》.doc

发布:2017-02-11约6.45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爱在中国——英国奥运冠军李爱锐的奔跑人生》 播音员: 李爱锐,原名埃里克·亨利·利迪尔,英国人。1902年出生于中国天津,接受父母英式教育的同时,也被中国文化所熏陶。他自幼富有体育天赋,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奋力夺得400米金牌,成为奥运英雄。1981年电影《烈火战车》,把他的前半生搬上了银幕,被人们广为传颂。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把后半生寄情于中国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李爱锐,用勇往直前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天津,在中国跑出了另一个令世人难忘的赛程。今天,就让我们追寻这部永远的烈火战车,展开他与中国这段传奇人生。 (音效: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2012年7月27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播放的电影《烈火战车》和那回荡在体育场上空的欢呼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带人们回想起百年前英国的一位奥运英雄——400米飞人李爱锐。 2012年,也是中英建交40周年,奥运开幕前夕,伦敦举办了《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展览向人们讲述了这位传奇英雄的另一段人生故事,吸引了大批英国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龚铁鹰介绍说: (录音)世界各地讲英语的这些国家的一些人对李爱锐都很了解。但是他们对天津这段生活的情况不太熟悉。当时英国的很多媒体都来采访这个图片展。另外《苏格兰邮报》还用整版的篇幅介绍李爱锐,特别是介绍李爱锐在天津的这段生活情况。英国广播公司还专门派出摄影队到天津来拍摄李爱锐在这儿生活的情况。 李爱锐的一生都在用信念和生命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他也成为中英友好使者的代表和中英友好交往的精神化身。 (音乐起:《烈火战车》插曲) 1924年,李爱锐奇迹般地获得了奥运会400米金牌后,正当荣誉的光环在他身上闪耀时,他放弃了在欧洲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开始了他近20年的教师生涯。 在他启程前,英国格拉斯哥的报纸上赠给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他去中国跑另一个赛程 像奥林匹克一样勇往直前而且坚定 如果终点一时还难以知明 以他特有的速度,我们裁判他必胜。 (音效:电影《烈火战车》片断 男:我决定了,回中国去。 女:噢,埃里克!我太高兴了……) 天津新学书院创办于1864年,学校的董事们,像顾维钧、林语堂、张伯苓等均为社会贤达。这所当时已经享誉海内外的学校,不但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足球队,它的篮球队、垒球队、棒球队、乒乓球队、网球队、排球队也多次参加国内外体育赛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天津给了李爱锐快乐的童年,他也对天津有着特殊的留恋之情。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天津有座以体育为特色的天津新学书院。 现任美国旧金山天津同乡会理事的雷韶笙说,20世纪20年代,他的父亲就在新学书院上学: (录音)他回到中国以后就到了新学书院当体育老师。我父亲是1923年、1924年也在新学书院上初中。所以李爱锐就是我父亲的体育老师。 尽管前来应聘的是李爱锐这样的奥运冠军,新学书院依然实行着聘用教师的严格标准:他先经过学校的考试,写下一份应聘决心书,然后到山东的贫困山村地区进行实习,实习后通过校方的答辩,并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这才正式登上了讲坛。 在英国大学期间,李爱锐除了体育上的特长外,各科学习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成绩突出。因此,在新学书院,李爱锐同时教授数学、自然科学和体育课。他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对学生爱护和友善,很快就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李爱锐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人才上来。80多岁的于文级老人,是李爱锐至今仍健在的几名学生中的一个。当年,他曾经给酷爱打网球的李爱锐做过球童,后来李爱锐给了他两本简易的中英文读物,并指导他考入了新学书院,于文级仍然记得李爱锐的人生教诲: (录音)后来我听说利迪尔他是金牌得主,我就问利迪尔,他就告诉我,他说,于,他管我叫“于”,就是比较亲近的意思。他说,人生在世不容易,你必须得有一个专长,要对世界有所贡献。你才不白白的来在世上。他说,我得金牌主要是我要有决心,他说要像战争中,在前线那样拼搏、冲杀、不怕牺牲的这种精神,来夺取你的专长。现在我想起来特别对我有益,特别有现实意义。他就是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不畏强暴,舍己为人,勇于牺牲。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他培养出来无数的博士,远在美国的袁家骝,核能物理专家,那个是很有名的,我们都是同学,我们在一起经常提到利迪尔。 李爱锐的很多学生经他推荐,被送往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学校的体育活动都由他统筹安排,并培养出不少中国青年运动员,比如全国著名“三铁”运动员刘福英,还有全能跳高选手吴必显,他们都是当时旧中国很少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选手。李爱锐在足球方面,也培养出不少人才,知名的有铁门丁、前锋赵洪林等人。他要求学生体学并进,不但学习好,身体也要强健,因为体育精神,尤其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