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造与灵感.doc

发布:2016-11-02约1.57万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杨振宁 创造与灵感 ——在香港中文大学与杜渐先生的谈话(1985年1月7日) 杜:杨振宁教授,我很高兴能和你谈谈,想向你提几个问题,请你回答。这次三联书店要出版你的《读书教学四十年》,我有机会拜读了书稿.你的前言写得很短,里面说这本书并不是自传,但在有些方面,也许比自传更有自传性,为什么这样讲呢? 杨:我想,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想法,有时候事后他自己也会忘记掉。可是,当时写出来的东西,或当时谈话的记录,后来是不会忘记的。这本书里面多半的文章是从前的一些访问记录,和从前的演讲,我认为,从记录我的想法的真实性讲来.也许比现在写的自传,更有自传性,更多自传的意义。 杜:你在《读书教学四十年》里谈到,科学研究要有自己的风格,我是学文学的,对科学是门外汉,我理解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那么科学家是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呢?这是指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风格吗?这是指哪一方面的呢? 杨:你问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学文史的人,学艺术的人所常常不了解的,因为事实上,每一个科学家的工作,确实有他自己的风格。也许这个风格在科学家工作里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的工作里风格的重要性。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可是事实非常之多,并不是每一个事实都有特别的研究价值。这里面需要选择取舍,问哪一个东西值得研究,还要问哪些不同的研究结果应该综合起来,从中提炼出新的想法,从某个立场上讲起来,其实文学家也有类似的问题物理理论的发展,有两条并进的路,一条主体的中心方向是要与实际结合,一是要以结构的美为中心要务;在不同的时候,一条路比另外一条路来得更宽广,不过最后这两条路都是必要的。:人的感情是多方面的,哪一种感情值得描述。哪些感情是作者个人的,哪些是有普遍性的,文学家通过他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就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科学家也是一样的,从千千万万的事实里头.找出来某一些共同点,把这些共同点抽出精华来,得出一个整体的了解,这种取舍是决定一个科学家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晚年曾说过他为什么选择物理。他说:“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我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工夫。”这与杨振宁回答青年朋友应该研究物理还是应该研究数学时一样。杨振宁说:“这要看你对哪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力和更大的喜爱。” 物理理论的发展,有两条并进的路,一条主体的中心方向是要与实际结合,一是要以结构的美为中心要务;在不同的时候,一条路比另外一条路来得更宽广,不过最后这两条路都是必要的。 爱因斯坦晚年曾说过他为什么选择物理。他说:“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我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工夫。”这与杨振宁回答青年朋友应该研究物理还是应该研究数学时一样。杨振宁说:“这要看你对哪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力和更大的喜爱。” 杜:文学是讲形象思维的,而科学研究是面对事实的,逻辑思维很强。文学家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毕竟是不同的,虽然从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的风格.但文学家比较执着于感情,同科学家到底是不同的。科学家的思维更注重于事实,也更严密一些。 杨:确实不错,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思考里头,他们的工作里头,逻辑性比较弱些。科学的工作里头,不管是哪一行,生物学也好,化学也好,物理学也好.地质学也好,逻辑性确实是比较强的。不过,并不因为这样子,就可以认为科学只有逻辑。科学绝对不是只有逻辑。只有逻辑的科学只是科学中的一部分,而且在讨论科学的创造性的时候,这部分不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假如你看见一个树林子,是人工种的,是排得很整齐的一排一排的树,你坐汽车在这些树旁边走过时,会发现从一个方向看,这些树排得很整齐,再往前走,换另一个方向,这些树又排得很整齐。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看出不同的规律。同样把一个晶体拿来,从不同的方向看,也可以看出来,规律是逻辑性的,可是科学的创造不只是从每一个方向去发现与了解那个方向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想象,通过灵感,一下子同时了解每一个方向的规律。这种更高一层的了解就不只是逻辑思考所能达到的了。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的见解出现之间,不是没有逻辑桥梁,而是不能逻辑推理;这里需要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创造性的观念需要直觉和灵感。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违背常识的。 从科学观察和实验到一种新的见解出现之间,不是没有逻辑桥梁,而是不能逻辑推理;这里需要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创造性的观念需要直觉和灵感。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违背常识的。 一个初出茅庐的科学工作者,经验不够,工作方向往往还未成形.所以风格常常不大明显。到经验多了以后,论文写得多了以后,往往能发展出特有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