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pt

发布:2017-09-22约3.03千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查房目标 1掌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概念 2掌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3掌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及相关护理措施 拟题问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定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该患儿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病史 患儿,男, 13小时。因腹胀、呕吐、解鲜血便 1小时入院。系G1P1孕36+6周,自然分娩,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哭声可,面色红,生后混合喂养,奶量少,生后13小时患儿出现腹胀,吐黄绿色粘液,并排血便为进一步治疗收入。 病史 入院查体:T37.8度 HR:126次/分 R:42次/分 BP:58/32mmHg 神志清,反应存,前囟平,面唇红,三角区青,哭声可,腹胀,脐结扎,肢端温,活动存,解血样便一次。 病史 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 一级护理,心电监护 优立新,复达欣针抗感染,维生素K1止血,补液营养支持治疗 血常规及血凝分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ec 58.00 s,参考时间APTT-Ref 28.50 S ,血红蛋白137克每升,红细胞3.77*10的12次方每升, 血气分析示:PH 7.103, PCO2 33.7mmHg, BE -19mmol/L, HCO3 10.7mmol/L, GLU 453mg/dl ,Na 127mmol/L,K 4.6mmol/L,Hb 14.3g/dl 便隐血试验阳性。 粪便和血培养可阳性,以杆菌多见。 X线检查 肠胀气:小肠为主,有多个液平(立位腹平片),肠曲间距增宽。 概念 是围生期的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肠道疾病,多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病因   ①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②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③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X线腹部平片检查对本症的诊断价值极大,如一次腹部平片无阳性发现时,应多次摄片连续观察其动态改变。 X线检查 1. 早期 1)小肠轻中度胀气为主,结肠少气或无气或小肠结肠普遍胀气; 2)部分胀气的肠管可演变为外形僵硬、分节、管腔不规则或狭窄变细; 3)肠粘膜及肠间隙增厚、模糊; 4)胃泡多中度胀气部分有储留液。 上述各异常影像的病理基础是粘膜及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出血、坏死。 X线检查 2.进展期 呈现典型NEC的X线征。 1)肠管中度扩张,肠腔内可见多个细小液平面,呈阶梯状改变,提示病变累及肌层。 2)粘膜下层可见肠壁囊样积气影像,表现为小囊泡或串珠状积气在粘膜下及浆膜下合并存在。 3)门静脉积气影; 4)腹膜外积气或胃壁积气影像。 5)腹腔积液或气腹影:肠穿孔常有气腹,腹膜炎时腹腔内有积液,可见下腹部密度较深。 实验室检查: 1 粪便检查 潜血试验多阳性 ,粪便培养细菌多阳性。以大肠埃细菌、克雷白菌等多见。粪便镜检可见多量的红细胞、白细胞。 实验室检查: 2 血象 白细胞增高,有核左移现象,血小板多降低。 实验室检查: 3 血培养 如阳性大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与粪便培养可得一致细菌。 实验室检查: 4 腹腔穿刺 穿刺液涂片及培养大多为杆菌。 实验室检查: 5 腹部B超 有时可见肝实质及门脉内间歇出现气体栓塞,还有助于发现腹水和炎性团快。 实验室检查: 6 超声心动图 有时可见下腔静脉内有微小气泡进入右心室。 基本治疗方案 预防 : 1 预防早产。 预防 : 2 提倡母乳喂养,必须人工喂养者(尤为早产儿)采用每次少量增乳量的喂养方案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 预防 : 3 孕妇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加强肠能动性、降低肠道通透性、加速胃肠道酶的成熟并减少细菌的菌落形成。对母亲产前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给以地塞米松2mg/kg.d静注,也可降低NEC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细菌毒素有关 2腹痛、腹胀 与肠壁组织坏死、感染有关 3腹泻 与肠道炎症有关 4体液不足? 与腹泻、呕吐、禁食、胃肠减压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