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9第九章 风化作用[精].ppt

发布:2017-01-16约3.77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风化作用 第一节 风化作用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使岩石、矿物在物理性状或化学组分上发生变化,使其强度降低或发生崩解,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差异的新的物质组合 按作用方式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层裂或卸载作用 温差风化 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温度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对温差风化作用影响较大,变化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交替得也愈快、伸缩量也愈大,岩石破碎得也愈快,所以这种风化作用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最为常见 冰劈作用 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1)温差风化:岩石表层温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干旱的沙漠气候带常见。撒哈拉大沙漠温差可达61oC,机理(?)。 (2)冰劈作用:因结冰膨胀而产生压力,使岩石裂隙扩大或发生崩塌。高寒和高山地区常见。结冰可使体积增加9.2%,产生96MPa压力。 (3)盐类的结晶和潮解作用:常见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原理同冰辟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指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原理类似于冰劈作用 层裂或卸载作用 埋藏在地壳较深处的岩石,如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都承受上覆岩石重量而产生的静压力,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地壳运动、剥蚀作用、人工采石等),上覆岩石被剥蚀掉而出露地表,岩石就因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和崩解,这种现象称卸载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遭到破坏,而且还使破坏产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矿物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水化(水合)作用 溶解作用 组成岩石的所有矿物都能溶解于水中,仅溶解度有大有小而已 溶解度大的为易溶矿物,如岩盐、石膏等,溶解度小的为难溶矿物,较难溶解的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硅酸盐矿物最难溶,如长石、云母等。 溶解作用的结果,使岩石中易溶物质流失,难溶物质残留下来,致使岩石孔隙增大,强度减小,有利于进一步风化剥蚀 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指水和矿物相结合的一种化学反应 以(OH)-离子团的形式出现在新组分中 常见的是长石被水解的作用 4KAlSi3O8+6H2O→Al4(Si4O10)(OH)8+8SiO2+4KOH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高岭石还会进一步被水解,最后形成铝土矿和二氧化硅,其中二氧化硅呈胶体溶液移走,铝土矿则残留下来 化学风作用(大理石像被酸雨风化) 氧化作用 大气圈中的氧或溶于水中的氧与组成岩石的元素之间的化学作用 常见的黄铁矿(FeS2)在地表很快就被氧化成褐铁矿(Fe203·H20) 在地表形成红褐色或暗褐色的褐铁矿,覆盖于尚未遭受风化的原生矿床之上,称为铁帽。它是一种找寻这些硫化物原生矿床的良好标志 化学风作用(氧化作用) 水化(水合)作用 有些矿物与水接触后,吸收一定数量的水到矿物组成中,成为结晶水或结构水,并形成一种含水的新矿物,这种作用称为水化作用 水化作用改变了原有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形成一些硬度低的新矿物,从而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同时水化作用过程中,矿物体积常常要膨胀,还会出现风化矿物对周围岩石产生的巨大推挤力,从而引起周围岩石的机械风化 硬石膏 石膏 化学风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二是胶体物质,三是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不溶残余物 易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而部分难溶物质常以胶体的形式被迁移 矿物和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是逐步分解的,由于各种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分解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有强弱之别 在自然界中各类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 几种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是:石英>白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