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利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提要: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如何找寻史料、合理利用史料,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史料教学的依据、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分类及各自的用法与特点进行的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历史 史料 教学
自2006年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本有了较大的改变,打乱了原有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课程安排与教学思路,代之以专题为线索的新课本。这要求教师有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而且要求在课堂的40分钟内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尽管新课改在即,往后的历史课本也会有所改变,但是基本结构显然不会被完全推翻。所以在已有教材结构下,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间的利用率已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师的最大课题。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研究内容已经不存在,我们无法直接去观察、获取知识,我们的学习主要是根据前人留下来的史料。历史也正是从无数前人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建立起结构、系统,因此要真正了解历史,就必须正确对待史料、学习史料、运用史料。
高中的学习要求准确解读课标的内容标准,把握内容标准在教学中的深广度,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因而更多地需要学生对所学的诸多概念性知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现象,得出本质规律。对学生来说,那些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或事件无疑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道难关。在历史教学一年多,尤其是在新高二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史料的教学作用不容小觑。课堂上通过不断的尝试、改进、与学生交流等,挖掘史料的利用率,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获得了一些体会。以下就从用史料教学的依据、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分类及各自的用法与特点进行的详细的阐述:
首先,史料教学的依据:
第一:自教育部2000年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后,与l992年试用版的历史教学大纲相较,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方面,更加注重了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论从史出”关键就要找好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利用所能找到的史料,以史带论,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自2006年各地进行了积极的课改后,新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2012年的浙江高考卷,选择题15题中: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其中正确答案D选项“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出现了论从史(诗句)出这样的历史教学观念。历年来材料题中更是贯彻了能力立意的原则,在考查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学生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趋势无疑今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正文部分外,新教材还增加了一些新颖的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还配有图片、地图、示意图及其说明悠久的传说、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歌、通俗的民谣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对增强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深化,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如必修第六单元第6课《罗斯福新政》一课,除了正文内容,还有3幅图片,分别为“罗斯福”、“蓝鹰标志”、“国土资源保护队中的青年”;有“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栏目有“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的表格课后还有“阅读与思考”、“百家争鸣”。这些不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用来作为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资源。史料准备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突破了时空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狭隘性。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的专业网站使查找资料更快捷、高效。各种各样的论坛可以使信息的交流更为开放和及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收集网络资源、制作历史课件、搜集历史资料、开发历史教学网页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快捷地了解历史,搜索和共享课程资源。当然,网络资源有时也存在着弊病,教师要慎重选择,不要一味相信网络。
其三,由历史考试等积累下来的史料。 此类史料要基于历史教师的从教年限,而这类史料正是极为代表性的史料,也是最具有实用性的。毕竟教师不做题,不积累题目就难以与高考衔接,只有不断地更新题目,才能获得教学的养分。考试中大量的素材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利用考试时出现的史料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将其提前地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