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80黄铜轧制退火晶界特征分布与不连续脱溶_姜英.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9 卷 增刊 1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Vol.39, Suppl.1
2010 年 6 月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June 2010
H80 黄铜轧制退火晶界特征分布与不连续脱溶
姜 英,王卫国,郭 红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和扫描电镜(SEM )等技术研究了再结晶态黄铜H80 轧制退火过程中的晶界特征
分布(GBCD )与脱溶分解。结果表明:小变形后的H80 在低温退火中,随退火时间增加∑3n (n=1,2,3 )特殊晶界比例(fSBs )
先增后减,当退火时间达到 48 h 时,fSBs 达到峰值 76%,互成∑3n (n=1,2,3 )界面关系的特殊晶粒团平均尺寸超过 100 μm,
并且特殊晶界较好地阻断了一般大角晶界网络的连通性。继续延长退火时间到 72 h,则发生不连续脱溶转变。脱溶相与基
体之间呈一般大角度界面关系, 导致特殊晶界比例降低至 50%以下,并且特殊晶粒团平均尺寸减小至约 20 μm 。
关键词:H80 黄铜;晶界特征分布;不连续脱溶
中图法分类号:TG1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5X(2010)S1-374-05
工业用单相(α)黄铜耐冲蚀性能优于纯铜,常作为
a
船用等冷凝管材料[1] 。但黄铜易发生晶间的应力腐蚀
(SCC)开裂[2] 。自20 世纪 80 年代 Watanabe [3]提出晶界
工程(GBCD)优化概念以来,采用 GBCD 优化的方法
改善低层错能材料的腐蚀抗力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
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的成熟以及与该技术相关的
晶界特征分布测试表征手段的完善,人们已在铅合金,
镍合金,304 不锈钢,纯铜和双相(α+β)黄铜等材料的 20 μm
GBCD 优化研究中取得突破[4-9],其特殊晶界的比例均 RD b
超过 70%。但单相(α)黄铜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报道的
有关单相(α)黄铜的 GBCD 优化工艺主要有两种:一
种是大变形(90%)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退
火[10] ;另一种是中等变形(40%)预回复后,后续多道 TD
次的小变形(6%)+中温(0.6T ) 长时间或高温(0.8T ) 短
m m
时间退火[11,12] 。这些工艺获得特殊晶界的比例均低于
70%。本实验以再结晶状态的 H80 黄铜为初始样品,
进行小变形(6% )轧制,在低温(633 K )做分段长 [111]
时间退火处理,以寻找优化的空间,并分析小变形低
温退火下晶界特征分布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为探 图 1 黄铜 H80 初始样品的 OIM 图和(111)极图
索(α)黄铜的 GBCD 优化工艺奠定基础。 Fig.1 OIM map (a) and (111) pole figure (b) of the initial H80
brass specimen (light grey lines denote SBs including
1 实验方法
∑3, ∑9, ∑27 and other 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