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doc

发布:2017-01-08约8.79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案 ? 第一章 绪 论 气候学历经经典、天气气候到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过程是科学观念的革命,它包括认识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变革,启示我们从系统中学习气候,学习气候又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地球表层系统。 一、现代自然地理学与气象气候学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球表层系统——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 2、气候系统与地球表层系统——几乎相互覆盖的研究客体,但重点不尽相同。 3、气候系统也包括了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几个子系统 4、其中,大气圈与自然地理系统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最为活跃,是联系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形成自然地理要素地 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特点的主要背景之一,也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重要圈层 二、大气圈——是处于特定条件下及具有特定成分的气圈 1、气候系统如何起动与运动,其中的热力、动力过程 2、气候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相互作用与耦合的整体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的综合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等 三、特定成分及其影响: 1、主要及微量成分 2、微量成分及其特殊作用:—温室气体 —平流层与臭氧层--生命保护层, —三态共存,参与能量,辐射,及天气过程 四、重力场对大气层的约束及影响: —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地面为下边界,绕地球旋转的圈层。 —影响之一:垂直层结的形成——大气分层: 水平尺度垂直尺度。 五、对流层: 是深受下边界(热力及动力)影响的大气最底层,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也是大气圈层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 六、水汽对大气状态影响之——湿空气状态方程 七、微量气体: 在气候系统中存在着短周期的微循环,成分可变。含量虽少,但对热辐射非常敏感,因而对大气热状态影响很大,人类活动参与了微循环一可造成对大气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 影响举例:臭氧层 ? 问题:地面条件如何影响大气活动(热力及动力)—相互作用 ?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气候系统物理过程之一 太阳能启动气候系统的物理过程 —形成全球温度差异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以及周期和非周期变化。地气间的热能交换过程是地表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它从能量上把几个圈层连接在一起。 一、太阳能进入气候系统 1、主要途径:太阳辐射能地面 大气 太阳短波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吸收成为地面热能 地面与大气热交换:长波辐射热交换—地面有效辐射一 感热输送(传导;对流乱流)— 潜热输送— 意义:地气热交换——气圈和其它圈层相互耦合的重要过程 2、热交换过程不同,控制因子也不同(天文条件、地面性质、干湿条件),地面对大气的供热状况,物理过程差异也就很大。有: 地带性——纬度差异 非地带性——海陆等差异 3、模型化:辐射差额方程及热量平衡方程 4、大气中几种微量成分的又一影响——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大气中“气块’的温度变化——受制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在大气中表现为: 1、外界(地面)供热可引起气块温度非绝热变化 2、气块垂直运动中气压变化可引起气块温度的绝热变化,变化率为或 (水气参与时) 3、个别气块变温过程 三、 “局地”气温变化由气块水平及垂直运动中引起的气块置换引起 1、包含有水平平流,垂直运动及气块非绝热变化三部分,各部分控制因子及作用各不相同 2、模型化——局地变温方程 四、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气块垂直运动时的温度变化() 1、气温垂直分布与气层静力稳定度——重力场对大气行为的又一影响 2、大气静力稳定度对大气垂直运动、垂直热输送及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整层气层抬升时,可能发生变化——气层的位势稳定度 五、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深受地面条件影响 具有 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 六、结论 由太阳——地面——大气的供热过程,大气最终获得的加热,加热率各处各时各不相同,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及周期性、非周期性差异。 ? 问题:大气圈中各处受热不同形成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