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使用入门PPT.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呼吸机使用入门
重症医学科 龚长志
适应症
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就是为机体提供并维持足够的氧合和肺泡通气。其适应证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低氧血症
1.所有低氧血症病人均需进行氧气治疗,但并不一定需要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2.肺水肿、肺不张导致的低氧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以先进行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如症状缓解可不行气管插管,如症状加重,应立即行气管插管。
3.经解痉、平喘及持续吸氧,氧分压仍低于60mmHg的患者。
适应症
(二):肺泡通气量不足
1.由于肺泡通气量不足,导致动脉血PH值小于7.20时,即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应立即机械通气。
2.由于肺泡通气量不足,患者出现呼吸做功明显增加,呼吸表浅、呼吸频数,即将出现呼吸衰竭时,应立即进行机械通气。
3.ARDS及严重的肺部感染。
适应症
(三):呼吸肌疲劳
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做功增加,应在出现氧合障碍前进行机械通气。
(四):严重胸部创伤、胸部或心外、颅脑外手术后
必须常规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病人清醒,自主呼吸恢复。
禁忌症
呼吸机的使用无绝对禁忌症,但在某些情况下需先行必要处理后再进行机械通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张力性气胸
患者一旦诊断为张力性气胸,应先行胸腔闭式引流,在行机械通气,也可同时进行,防止缺氧导致心跳骤停。
并发症
(二):气压伤
主要发生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肺泡破裂后,气体可沿支气管血管鞘渗至肺间质-纵隔-心包-胸膜腔和皮下组织,称为气压伤。当气道峰压大于40cmH2O时,容易出现气压伤,如果患者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过程中突然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应怀疑出现气压伤,形成张力性气胸。
并发症
(三):对体循环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使用正压通气模式—胸腔压力上升—静脉回流减少—右心前负荷降低。另一方面肺泡压力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导致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可适当补充血容量与之对抗。
并发症
(四):对脑部血流的影响
特别是使用PEEP的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颈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升高(ICP)—脑灌注压降低(CPP)--继发性脑损害。因此,颅脑损伤患者不宜使用PEEP模式。
(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多与气管插管套囊周围分泌物误吸有关,因此,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应用呼吸机的指征
1.临床指证:
呼吸浅慢、不规则,极度呼吸困难,呼吸欲停或已停止,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2.血气分析指证:
PH小于7.25;PaO2在吸入氧浓度为40%的氧气30分钟后仍小于50mmHg.
呼吸机与机体的连接方式
1.面罩:
无创正压通气,患者容易接受,适用于神志清楚的患者,如:COPD患者可短期内使用,使用时间视病情而定。
2.气管插管:
适用于昏迷或半昏迷的重症患者,插管保留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特殊情况下可延长。
3.气管切开:
适用于须长期做机械通气的患者。
呼吸机基本参数的调节
呼吸机的基本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氧浓度:
计算公式:21+4*氧流量。低浓度氧(24- 40%),适用于COPD患者;中浓度氧(40-60%)适用于缺氧而二氧化碳储留时;高浓度氧(大于60%)适用于CO中毒、心源性休克及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后,吸入高浓度氧不应超过1-2天,否则易至氧中毒。
呼吸机基本参数的调节
2.潮气量:
一般设定为8—10ml/kg,对于ARDS患者可设定在6—8ml/kg
3.呼吸频率:
一般选择10—14次/分,如果撤机前让患者逐步适应,可降低呼吸频率至2—10处/分。
呼吸机基本参数的调节
4.吸气/呼气时间比:
阻塞性通气障碍时吸:呼为1:2-2.5,并配合慢频率;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吸:呼为1:1.5,并配合较快频率。
呼吸机基本参数的调节
5.压力支持:
在使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时设定该参数,肺内轻度病变:15-20cmH2O;中度病变:20-25cmH2O;重度病变:25-30cmH2O.
视潮气量调节
常用通气模式的选择
1.辅助/控制模式(A/C):
容量控制模式,是成人常用的通气模式,可以保证通气量;压力控制通气(PCV)小儿常用,压力恒定,不易发生肺的气压伤。
常用通气模式的选择
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优点是保证通气量,又有利于锻炼呼吸肌,比较常用,常作为撤机前的过度措施。
常用通气模式的选择
3.压力支持通气(PSV):
是病人自主呼吸触发呼吸机后,呼吸机给予病人一定的压力支持,达到提高通气量的目的,属呼吸机辅助的自主通气模式,同步性好,看与SIMV配合使用。
常用通气模式的选择
4.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是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呼吸机在吸呼两相均给予一定压力,使肺泡张开,适用于肺顺应性下降及肺不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常用通气模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