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及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在校园中广泛传播。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产生的原因、传播方式、特点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本文发现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群体性,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演变。校园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流行。本文以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传播方式、特点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语言教育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当前,我国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一章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概述
1.1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定义与特征
(1)大学生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传播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通常以口头语、网络语等形式存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吃瓜群众”、“社会人”、“躺平”等词汇,不仅迅速传播至校园内外,甚至成为社会公众广泛使用的网络用语。
(2)从内容上看,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社会热点等多个领域。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幽默风趣,易于记忆,如“皮一下很开心”、“奥利给”等;其次,富有创意,能够反映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追求,如“我太难了”、“佛系”等;再次,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够迅速捕捉社会热点和潮流,如“乘风破浪”、“硬核”等。
(3)在传播方式上,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网络传播速度快,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迅速扩散;二是口头传播广泛,校园内的课堂、宿舍、食堂等场所都成为流行语的传播渠道;三是地域性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流行语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流行语中常带有粤语特点,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偏向于使用普通话。这些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1.2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产生背景
(1)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产生背景是多方面的,其中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9.89亿,其中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对流行语的传播和创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大学生可以迅速接触到各种文化现象和语言创新,如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和演变。
(2)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也是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产生的重要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对国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前沿群体,更容易接受和创造新的流行语。例如,流行语“奥利给”源自网络视频中的搞笑片段,而“社会人”则是对西方街头文化的一种本土化表达。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增加,大学生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阶层差异。
(3)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产生还与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自主性增强,校园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在校园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流行语成为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重要方式。例如,流行语“我太难了”反映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无奈,而“佛系”则是对现代生活节奏的一种反思和调侃。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3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传播途径
(1)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传播途径多样,其中网络平台成为最为重要的传播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些平台上,流行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迅速传播。例如,一条包含流行语的微博或朋友圈动态,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转发和评论,使得流行语迅速走红。此外,各大高校的论坛、贴吧等也成为了流行语传播的阵地,大学生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分享和使用流行语,进一步推动了其传播。
(2)除了网络平台,校园内的日常交流也是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传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