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电视节目发展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农电视节目发展策略
对农电视节目的成绩
对农电视节目指的是专门面向广大农村受众,以农村观众为收视对象,从农村观众的视角报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及其他问题,力图关照广大农民的兴趣、愿望和呼声的对象性电视节目。需要指出的是,对农电视节目并不等同于农村题材节目。
现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对农电视节目有央视七套的《致富经》、《每日农经》、《聚焦三农》、《科技苑》等,省级电视台有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吉林电视台的《农村俱乐部》、《乡村四季》,北京电视台的《京郊大地》,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等栏目。也涌现出一批为广大农村受众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如金话筒奖得主李兵、肖东坡、尹兴军等。对农电视节目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卫视、本地电视台,有线覆盖以及无线覆盖等多台、多形式播出渠道的格局,这大大增强了对农电视节目的影响。
对农电视节目的不足
对农电视传媒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发展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不能达到政府和广大农村受众的期望。主要表现为:
1.从节目供需状况看,对农电视节目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已有的对农专业频道和对农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只占据很小一部分。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这个唯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而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只有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5小时,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有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必然的。另外,在国家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的频道总数已经超过3000多个,但是对农电视频道尚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只有20余个,个别省市甚至没有相应节目,对农电视在该地“失语”。虽然整个国家远未实现城市化, 而媒体却单独地率先城市化。①还有人称之为倒二八现象, 即占人口总数80%的乡村, 拥有信息总量的20%, 而另一方面占总人口20%的城市却拥有信息总量的80%。②
2.从传播渠道来看,对农电视节目传播渠道急待拓宽
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据显示,2004年全国尚有8000多万人口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全国自然村电视盲点仍有57.4万多个,其中50户以上已通电不能收看电视的自然村有9.3万多个,20~50户已通电不能收看电视的自然村有15万多个,5~20户已通电不能收看电视的自然村近14万个。长期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收入低,投入少,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发射台、转播台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3.从选题内容来看,部分对农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定位失衡
一些对农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农村受众的深入了解,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拍摄过程中,思路狭隘,想法单一,或者板起面孔说教,生硬灌输;或者过分关注生产问题,对于农民的“生活”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缺乏关照。即便是农业技术类节目,也不够深入浅出,农民难以理解接受。此外,节目样态陈旧,拍摄制作单一,难以吸引受众注意。曾有多位学者组织过对农电视节目观众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发现广大农村中喜欢看电视的农民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③
改进之道
笔者认为,对农电视传媒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加强对农电视频道和栏目的传输与覆盖,真正落实“村村通”。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传播渠道畅通,农民能看到专业对农频道节目,是对农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行业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覆盖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④
其次,在节目制作理念上,找准定位,精心编排。
不论是专业对农频道还是对农电视栏目,都要注意定位问题。专业对农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字特色,做对象性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通过对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对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进行合乎收视习惯的精心编排,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再次,在节目选题内容上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
从内容选取上来说,好的选题就是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农事密切相关,农民朋友急切想知道的问题。好的内容要具有服务性、实用性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