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盲肠癌诊断价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螺旋CT对盲肠癌诊断价值摘 要 目的:分析CT对盲肠癌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及盲肠癌的CT表现、扫描技术、探讨盲肠癌行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盲肠癌患者术前CT表现及临床资料;CT检查前1天禁食并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做胃肠道清洁工作,与检查前5~10分钟给空腹12小时的患者,从肛门用气囊注入约1500ml空气,用螺旋CT层厚5mm,螺距1?0进行扫描,并对肠道进行MPR、3D、CTVE重建。结果:11例盲肠癌患CT扫描后发现肠腔占位病变(84?6%),2例患者发现肠壁不规则肿胀疑为早期癌变。结论:螺旋CT对盲肠癌的诊断价值明显,诊断可靠。
关键词 螺旋CT 盲肠癌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191
盲肠癌是结肠癌的特殊类型,因其病变部位是盲肠而得名,全球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盲肠癌。临床诊断往往较困难,主要检查方法有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为侵入性检查方法[1],可直接取病变组织做活检,但有时因各种原因,探头不能深入盲肠而无法诊断;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是一种传统的结肠病变检查方法,对结肠的清洁度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比较繁琐的肠道准备工作,给检查带来很多不便,而且盲肠内的粪便有时难以排尽,会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收集13例盲肠癌CT检查资料做回顾分析,探讨盲肠癌行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盲肠足量的充盈是正确评价盲肠壁的关键。充盈剂可以为低密度,如气体、水;也可以为高密度,如钡剂、碘海醇。盲肠病变的CT检查普遍认为用气体最佳。一般在扫描前5~10分钟给空腹12小时以上的患者,从肛门用气囊注入约1500ml气体将盲肠最大限度的充盈。对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80秒和3~4分钟。患者的体位常规为仰卧位。目前常用的重建方法有表面遮蔽显示技术(SSD)。对盲肠癌较常用意义较大。
结 果
本组患者13例中盲肠癌的CT表现:①盲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5例,常超出10mm,盲肠壁内缘凸凹不平。②盲肠壁多层结构的破坏12例。在CT增强扫描下正常盲肠壁可表现为两层或3层结构:明显强化的内层为黏膜层,低度强化的为中层为黏膜下层,外层中度强化为肌浆层[2]。③盲肠壁软组织肿块11例,可向腔内突出,或伴溃疡形成,并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常有肠梗阻形成。④局部盲肠壁的异常强化2例。如不伴有盲肠壁异常增厚常为早期盲肠癌变。⑤肿瘤突破肌浆层向外侵犯3例,盲肠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⑥淋巴结转移2例,一般认为淋巴结直径10mm可疑为淋巴结转移[3],当直径>15mm可诊断为转移。
讨 论
盲肠癌是结肠癌的特殊类型,因其病变部位是盲肠而得名,全球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盲肠癌。临床诊断往往较困难,主要检查方法有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为侵入性检查方法[1],可直接取病变组织做活检,但有时因各种原因,探头不能深入盲肠而无法诊断;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是一种传统的结肠病变检查方法,对结肠的清洁度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比较繁琐的肠道准备工作,给检查带来很多不便,而且盲肠内的粪便有时难以排尽,会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在盲肠癌的早期诊断方面CT尚不及造影及内窥镜,螺旋CT显示存在局限性。由于盲肠壁增厚不是盲肠癌的特异性表现,盲肠癌的最终诊断尚需内镜取病理活检。但对于进展期盲肠癌,CT扫描的检出率较为满意[4]。Minami等对进展期盲肠癌的检出率92%,这表明螺旋CT对进展期盲肠癌的检出具有一定优越性。螺旋CT具有的新软件对盲肠癌的显示及诊断有一定意义[5]。MPR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盲肠壁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显示回盲瓣[6]、回盲隐部病灶,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避免了部分容积效应的不良影响。CT仿真内窥镜(CTVE)是在螺旋CT和电子束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图像的处理技术。螺旋CT横断面图像不能很好地显示黏膜面细微改变,肠腔显示缺乏连续性和立体感,对临床医生而言缺乏直观性。螺旋CT三维成像(3D)及CTVE很好地解决了者这一问题,且能提供供更多有效的诊断信息。CTVE与肠镜对比的主要优点[7]:①测量病变大小方面,CTVE较肠镜好。当然CTVE也有许多局限性,如难以确定病变侵犯的深度及淋巴结,难以发现小的病灶,但螺旋CT横断面基本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②肠镜视野有限,且存在盲区,如回盲瓣,而CTVE的视野较宽,可以任意方向观察。并且3D尚可以任意方位对其剖面立体显示。③肠镜是有创性检查,而CTVE为无创性检查,其适应范围更广。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刘彤华,主编.肿瘤病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