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人才政策发展探究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少数民族人才政策发展探究综述 摘 要:步入21世纪上中叶,人才政策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微观行政区域日益关心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的国家,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分散杂居的形式分布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西南地区以其复杂的民族聚居地而尤为显著。如何开发各民族人才资源,合理保证各民族人才得到科学的培养,日渐成为西南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中心问题。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人才政策发展的理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人才政策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才政策;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人才政策理论研究的紧迫性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鉴于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民族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的现状,发展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拓宽少数民族基层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才资源总容量,越来越来越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路上的阻碍,而颁布出有效的、符合实际的少数民族人才政策,也越来越成为各级人民政府面临的有力挑战。同时,发展少数民族人才,让少数民族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红利,不仅有利于破开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还能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国家的稳定
二、多维度、多角度发展少数民族人才
关于少数民族人才理论的研究,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少数民族人才政策”发现有太多的硕士、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关注点多在于对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多着重表现在对某一民族或某一县级区域的少数民族发展研究,在省际以及在宏观层面上对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专项的硕士学位论文亦占了大多数,对于系统性的的少数民族人才政策研究,还急需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予以理论填充。同时,论文中提到的各种有效措施,笔者认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才政策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一)形成系统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
萨茹娜和曹仁祥的《加入WTO与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一文中提出:“加入WTO后,少数民族地区既要面对国内的竞争,又要面临国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旧有的人才培养观念”。?_茹娜和曹仁祥认为:人才培养应形成纵向的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构成,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目标,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不同特性,硕博研究生应专注于专业理论研究,本科生以实际经营、基础研究为主,大专以具体操作为主。[1]目前阶段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应该以大专生和本科生为主,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他们还强调,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等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网络。笔者认为,此文对目前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人才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民族人才的梯次发展,多层次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还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生态循环模式,涵盖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大专科和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将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但是萨茹娜和曹仁祥并没有提出横向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笔者认为,横向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对不同行业的少数民族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以确保其始终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察,将考察成绩列入晋升奖惩,这样,更能够激发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创造力和知我修养能力
(二)通过人才补偿方式,千方百计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紧缺情况
粟明清在《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一文认为,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战争,使得很多少数民族被迫迁移到边远山区,民族隔阂和越来越深,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的限制,进而形成了民族壁垒和自然壁垒。粟民清强调,要通过人才补偿办法,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状况,培养新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根本大计,但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才当中不少人都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业务基础,只需要调整知识结构,补偿其不足,就可以成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条投资少,收效快的途径。笔者认为,粟民清提出的人才补偿计划到今天仍不失为一条非常有指导性的意义,要培养出新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才,大致需要20年左右,而通过采用人才补偿计划,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弥补少数民族人才的短板,短期内达到成果的最大化。但是就其缺点来说也非常明显,这只是一个短期起作用的计划,而无法根本性的改变少数民族人才资源质量和容量不足的现状
(三)合理搭配和改善少数民族人才结构,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卢贵子在《我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现状及实施战略对策》一文中认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