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pdf

发布:2018-12-22约3.4万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山西省人民政府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新常态下,事关稳增 长、调结构、促转型,是我省推动“六大发展”、实现富民强省达小康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 手。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晋政发〔2016 〕12 号)及有关专项规划、政策,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省围绕“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文化 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破口和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战略重点,呈现出规模迅速壮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十二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迅速壮大。 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2011 年的35.7%提高到2015 年的53.0%,年均增 长8.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9 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和农业增速1.0 和4.2 个百分 点。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6%,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稳定在50% 以上,成 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 等服务业快速成长,文化体育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超过100%,科技服务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达 到 74% 。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传统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拓展产业链条, 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续服务延伸,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迅 速,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4 年,全省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占全省产业活动 单位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 50.86%,分别比农业、工业高出42.65 、9.93 个百分点,较 2010 1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加5.71 个百分点。2014 年,全省从事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占全部 法人单位数比重为66.98%,从业人员人数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比重为49.03% ,较 2010 年提高4.1 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化的巨大推手。 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十二五”以来,我省积极鼓励和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 培育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各类服务业集聚载体,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城、大学城、保税区、 商务区、物流园、交易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建成。各地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 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大力提升服务业与各类园区、开发区和重点产 业、企业的融合式发展,与“五化”同步推进,打造服务业发展高地和优势板块,空间集聚 效应、扩散辐射能力逐渐提升,成为区域均衡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推进以综改区建设为统领的重点领域改 革,多元化投资雏形显现,行业过度垄断破冰,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部分重点服务业企业勇于“走出去”开展国际战略投资,积极“引进来”强化本地技术和管 理水平提升,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逐步成型,服务业外向型经济格局 开始显现。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和先进省份,我省服 务业发展在规模、结构、竞争力、专业化程度、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 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规模总量有待提升。2015 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6790.2 亿元,排 全国第20 位。二是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大而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区域和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三是竞争能力亟 需加强。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影响的品牌较 少,利用外资总量不大,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四是资源要素有待健全。精通法律、 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型、开放型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信息通讯、科技共享等基础设施尚不 健全,客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