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6例.doc

发布:2017-01-18约2.1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6例陈皆兵(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400)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对照组89例,给予利巴韦林静滴,并给予生理盐水口腔护理。治疗3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8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89%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佳,具有缩短病程、见效快等优点。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注射液;清开灵口服液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V)引起的婴幼儿多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包括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某些血清型。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发,每年6-8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流行期间,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1]。2008年5月我国将其纳于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管理,目前本病暂无特殊治疗方案,本科目前运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175例患儿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门诊和住院病人,依据小儿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排除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患儿,就诊时间均为发2d以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6例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5岁,平均(3.6±1.4岁)。对照组89例中男50例,女39例;年龄1~5岁,平均(3.8±1.2岁)。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临床表现 17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皮肤散在分布斑疹或水疱疹,咽部红斑、口腔水疱及溃疡,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肛门周围。1.3纳入标准 (1)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1-5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1.4排除标准 (1)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合并心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等原发病者;(3)治疗前服用其他药物治疗者。1.5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0.2~0.4ml/Kg,每日1次,连用3-5d,同时口服清开灵口服液,1-3岁3~5ml/ d ,3-5岁7.5ml/ d,每日3次。②对照组:静脉应用利巴韦林10~15mg/ (Kg·d),每日1次,疗程3-5 d,同时应用生理盐水加强口腔护理,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1.6疗效判定标准[ 3 ] (1)痊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完全消失;(2)显效:3 d内体温下降或正常,能进食,皮疹明显减少;(3)有效:3 d内体温下降或正常,能进食,皮疹减少;(4)无效:5d后仍发热,拒食流涎,口腔溃疡明显,合并细菌感染。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差异性显著性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学意义。2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8676(88.37)6(6.98)3(3.49)1(1.16)98.84对照组8958(65.17)12(13.48)10(11.24)9(10.11)89.89注:与对照组比较X2=6.50,P<0.05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3 讨论手足口病(HFM1)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该病通常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疱疹等皮肤黏膜损害为主的症状。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即可获得痊愈或显著好转,不影响患儿今后生长发育。而以EV71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的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更为常见[4]。潘浩等[5]报道EV71引起重症病例是CoxA16及其它EV的5.614倍,EV71是重症病例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病原学因素,这与EV71的毒力及致病力等生物学特征有关[6]。及时开展病原学监测,和及时正确治疗,一旦发生EV71感染即高度重视病例的以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西医对本病无特殊治疗,主要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配合中成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中医学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疮疹”范畴[7]。主要病机为机体感受时邪疫毒,侵犯脏腑,与内蕴之湿热,瘀毒相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