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2012-2013期末试卷A卷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
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文化氛围
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系统常用的基本数据模型有哪四种?各有什么特点?
数据库系统常用的基本数据模型有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又称树状模型。实体之间的联系通过指针实现,因而查询较方便;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特别适合现实世界中的行政机构,家属关系等应用领域。缺点是表示多对多的联系不方便,查找时必须通过双亲结点,操作趋于规程化,效率不高。
网状模型:通过指针实现实体之间的联系,多对多的联系较易实现,查询效率较高。缺点是在概念上,数据结构上臂层析模型更复杂,编程较复杂,操作上也有些不便。
关系模型:以关系代数和数理逻辑为数学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严密的富安西数据库理论;数据结构简单,清晰,概念单一,无论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即表)来表示,对关系数据的检索结果也是关系;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面向对象模型:用面向对象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对象)的逻辑结构和对象间的联系等。
简述数据库的3级模式结构及其各自对应的视图。
3级模式结构为:外模式、逻辑模式和内模式。
外模式又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从模式导出的子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外模式描述语言来描述用户级数据库的记录,其对应外视图;
逻辑模式又称为模式,是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所有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其对应逻辑视图;
内模式又称为存储模式,是全体数据库数据的机器内部表示或存储结构描述,是真正存放在外存储器上的数据库,其对应内视图。
笛卡尔积、等值联接、自然联接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广义笛卡尔积是双目运算,获得两个关系中记录连接。一个n列的关系R和一个m列的关系U的广义笛卡儿积是一个(n+m)列元组的集合,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是关系U的一个元组。若R有k1个元组,U有k2个元组,则关系R和关系U的广义笛卡儿积有k1×k2个元组。
连接操作是二元运算,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儿积中选取满足一定条件的元组。
当连接条件中的运算符为“=”时,称为等值连接。
如果等值连接中连接属性为相同属性(或属性组),而且在结果关系中去掉重复属性,则等值连接称为自然连接。
简述索引的概念以及建立索引的一般原则。
索引是由一个表中的一列或者若干列的值与其对应的记录在数据表中地址所组成。
一般来说,需要在以下地方建立索引:1)在主键和外键上创建索引;2)在检索频繁的字段上建立索引;3)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字段上建立索引。
数据库系统为什么要采用并发控制?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并发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并发控制,允许数据库中的相同数据同时被多个事务访问。必须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以避免丢失修改,数据获取错误和不可重读等并发问题。
数据库通过锁定机制解决并发访问的问题。锁定管理包括加锁,锁定和解锁。事务在访问某数据对象之前,向系统申请加锁,加锁的数据对象在被其他事物访问时受到限制,在事务完成后锁被释放。
描述设计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过程。
1)需求分析:了解和分析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进行需求收集和分析,并以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形式加以描述。
2)概念设计:把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和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数据模型。
3)逻辑设计:按照一组转换规则,将概念设计阶段产生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
4)物理设计:是为逻辑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取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设计人员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库语言及其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数据库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数据库在运行期间应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ADO.NET对象模型为用户提供了哪些数据库访问方法?
ADO.NET对象模型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数据库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