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私营和民间组织的三边夥伴合作主义.pdf

发布:2018-03-04约4.4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政府、私營和民間組織的三邊夥伴合作主義 - 積累社會資本,聚焦民生福祉議 題和參與可持續的社會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 郭鍵勲博士 三界別成為三邊合作夥伴 政府、私營和民間組織可概括地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界別。對於第一和第 二界別的性質,社會上都有較普遍的共識。政府組織是以全民為本,私營組織首 要為股東謀利益。至於第三界別則包括宗旨和性質有極大差異的無數大小不同的 組織,基本上是包括所有不屬於第一和第二界別的組織,例如以倡導組織成員權 益為宗旨的,以提供社會服務為宗旨的,也有包含不同宗旨的組織,例如工會組 織、僱主組織、宗教和地方宗族等組織。夥伴合作主義可包括各類不同性質的第 三界別內的組織,但今天討論和分享的重點是民間組織,其宗旨主要是以提供社 會服務或倡導邊緣社群的權益為主,同時獨立於第一和第二界別。 三個界別要成為三邊合作夥伴,可分地區性和全港性的層面來討論。在地區 的合作,將會以行為和活動為本,從中訂出每個合作界別的角色和期望。全港性 的合作關係模式可為地區性的個別行為者提供普遍性的行為準則和普遍價值觀 作為基礎。 三邊夥伴合作的普遍價值觀 政府施政以民為本。胡主席說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情為民所繫」, 是一個非常貼切和生動的說明。香港特區政府的價值觀與聯合國倡導和訂立的普 遍價值觀相接近:保障人權、促進社會共融、援助邊緣社群。私營機構雖為股東 謀利,但它們的行為受法律所約束,它們的股東也受普遍價值觀所影響。近年來 私營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社會的迴響,將它們的慈善捐助活動大力提昇成為長遠的 社會投資策略。政府部門一方面要服務私營機構,但同時又要平衡私營機構與整 體社會的利益。民間組織作為獨立的界別,可積極發揚普遍價值觀,支持社會的 持續發展。 三邊合作夥伴的中心議題:社會資本 三個界別之間的分別,甚至是分歧,是明顯的。在很多情況下,各界別都聚 焦於分歧,而忽略建設共同合作的基礎。較突出的例子是三個界別都較為注視公 共資源分配政策中的分歧意見,而較少發揮三邊合作的效應來推動社會發展。陳 智思議員長期浸淫於第二和三界別,他感慨二、三界別對社會資源分配和運用上 的分歧,更關注分歧會持續擴大。因此與香港社會服務聯合會創立了私營公司關 愛計劃:「商界展關懷」,為符合計劃的公司訂立六大準則,推動界別間的合作基 礎,並得到社會福利署的支持,這是三邊夥伴合作主義的典型優質實踐模式。 成功的夥伴合作建基於共同的價值觀,相互的信任,和彼此的緊密接觸,把 這些條件加起來,就成為社會資本的指標。社會資本這一概念雖源於西方,中國 文化二千多年前已提出了更概括的要求。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又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和與得道,用於今天的社會,可為社 會資本定下方向。社會資本就是增進人和、加強「道」,用現代的說話,也所是 社會和諧和社會凝聚力。 可持續發展 跨界別合作夥伴以和為貴,以道為本,以普遍價值觀為基礎,進而緊密協同 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項目。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追尋中的移动目標,沒有經過實 踐,是沒有可能預知其成效。所謂摸着石頭過河,驗証就是解除框框,無論「黑 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社會急劇轉型,香港過去七年經歷了七十年代 以來最困難最具挑戰的歲月,無論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承受著很沈重的 衝撃。這些情況的出現正好說明昨天的實踐不一定切合轉型中社會的要求。各界 別更不能抱殘守缺,一成不變。要達到可持續發展就要求我們從變中求穩、從變 中求發展,去陳出新。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首先要改變現在處事的思考辦法, 行為上在面對困難時要學習取捨,要懂得輕裝上陣,輕身上路。這是困難,也是 挑戰,更是對每位專業人員的考驗。當然,我們更應重視社會實踐的長期有系統 的研究。面對大時代的變化,就要有如溫總引毛澤東語句,「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勇氣和樂觀精神,也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 索」的決心、情懷,和心理準備。 民間組織 – 粘合、催化社會資本 聯合國關注到公眾對傳統民主越來越失望,因為在這個全球互聯和關心可持 續性的時代,傳統民主顯得過於短視和狹隘。對此聯合國很早已關注民間組織的 正面和長遠的作用,在重要的論壇,更積極聚集所有主要利益相關者,進行辩論, 達成共識和造出共同承諾。跨界別的合作,特別是民間組織在其中所能起的作 用,在世界的主要論壇都成為焦點。就以聯合國為例,去年聯合國祕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