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考研管理学课件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希望大家协作的事 关掉所有带响的东西 ——既来之则安之 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既来之则动之 不要希冀从课堂中得到管理的“圣经” 但认真的参与和体味会使你有所收获 第一章 绪论 管理的概念 管理的综合定义 什么是管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H·Fayol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S·P·Robbins和M·Coultar :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 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H·A·Simon:管理即制定决策。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芮明杰: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在: 认为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 管理需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动员和配置; 管理具有特定的职能;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等等。 根据诸管理定义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把管理定义为: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这一定义具有如下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所指向的对象。 (5)管理的保障是组织资源。 (6)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7)管理是一个过程。 管理的性质 自然属性: 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社会化生产中的协作活动需要管理,与具体的 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社会属性: 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 管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管理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组织的资源 被管理者的个体假设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管理的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即管理者。 管理者的分类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差异 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知识(Knowledge) ,经验(Experience) ,能力(Ability) 事业心 责任心 服务的热情 合作的意识 管理的客体—组织资源 管理客体是指管理活动 的接受者、对象,即组织 的各类资源,包括 被管理者的个体假设 经济人假设—— X 理论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Y 理论 复杂人假设—— 权变理论 管理理论 中西方的早期思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港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顺“道”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治生亦然。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从来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