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doc

发布:2015-09-12约1.7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以靖江王城为例 摘要: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字: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古代建筑 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帝王生活的宫廷建筑和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本文主要通过对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帝王建筑的布局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发掘靖江王府的旅游文化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自古以来,“礼”的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中国儒家思想的始祖孔子,将“礼”的观念人文化、伦理化,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而合乎伦理内涵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则依赖社会成员善尽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伦理责任,因而发展了“正名”的思想。正名分,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名分”,并且必须谨守该“名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职责。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儒、道互补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遵守等级制度的“礼”;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强调自然天道的哲学模式。自汉朝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行事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由于“礼”被统治阶级提升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有关建筑的内容就不仅只具参考意义,更成为必须遵守、不可移易的典章。 儒家思想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更在在建筑上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二、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中的礼制文化 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 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左右对称,规制严谨,布局适宜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是当年靖江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王府中最高的建筑,权威的象征左有宗庙,是靖江王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场所。右有社稷,明清两代帝王每年二、八月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祈祷丰年的场所。寝宫后是靖江王的后花园,由独秀峰、月牙池、亭台楼榭、柳园、桃园、李园等组成,是靖江王休闲娱乐的场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