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K测图原-理与方法、规范探讨及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RTK测图原理与方法、规范探讨及数
字化内业成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李运海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测量091 200901020111)
摘要:RTK测量原理 RTK测量相关规范 RTK在地形测图中的要求 RTK测量的方法 地形图的整饰 地形图的修改
一 RTK测量原理: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GPS)技术,它是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突破,它由基准站接收机、数据链、 流动站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在基准站上安置1台接收机为参考站, 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和测站信息,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即基准站和流动站坐标差△X、△Y、△H,加上基准坐标得到的每个点的WGS-84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参数得出流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X、Y和海拔高H)。
二 RTK测量相关规范
1.1 RTK控制测量前,应根据任务需要,收集测区高等级控制点的地心坐标、参心坐标、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和高程成果等,进行技术设计。
1.2 RTK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RTK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五等高程点。
1.3 平面控制点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一次性全面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等级点与之通视。
1.4 RTK测量可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在通信条件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1.5 已建立CORS网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1.6 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15°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
≥6
4
可用
5
≤6
不可用
5
6
2.1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 级
相邻点间
距离(m)
点位中误差(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与参考站的
距离(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等级
一级
≥500
≤±5
≤1/20000
≤5
≥4
四等及以上
二级
≥300
≤±5
≤1/10000
≤5
≥3
一级及以上
三级
≥200
≤±5
≤1/6000
≤5
≥2
二级及以上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更换参考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3 RTK平面控制点坐标的测定
3.1 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
3.2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
(1)采用网络RTK测量时,CORS网点的设立要求按CH/T 2008-2005执行。
(2)自设参考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3)自设参考站应选择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4)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5)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6)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7)应正确设置参考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2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
(1)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2)网络RTK 测量流动站应在CORS网的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数据与服务控制中心的通讯。
(3)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平面和高程的收敛精度,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
(4)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5)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6)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7)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均应进行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8)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
(9)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