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铁与路列车运输组织技术 .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铁路列车运输组织技术 一、列车运行图 二、列车运行图指标体系 一、列车运行图 1.列车运行图定义 列车运行图是运用坐标原理对列车运行时间、空间关系的图解表示。在列车运行图上,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距离。列车运行图上的水平线表示车站。 列车运行图运用坐标原理来表示列车运行状态。将横轴按一定比例用竖线等分,表示一昼夜时分;将纵轴按一定比例用横线划分,表示车站中心线位置。 2.列车运行图要素 1)列车区间运行时分 列车区间运行时分是指列车在两相邻车站或线路所之间的运行时间标准。列车区间运行时分按车站中心线或线路所通过信号机之间的距离计算。 2)列车在中间站的停站时间 列车在中间站的停站时间由下列原因产生: ①进行必要的技术作业(摘挂机车、列车技术检查等)。 ②客货运作业(旅客乘降,行包、邮件的装卸,车辆摘挂,货物营运等)。 ③列车在中间站的会车和越行。 2.列车运行图要素 3)机车在基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 标准机车在基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取决于机车的运用方式。铁路机车的基本运用方式可有:肩回运转制交路;半循环运转制交路;循环运转制交路。 t折=t到达+t入段+t整备+t出段+t出发 (min) 4)列车在技术站和客货运站的技术作业时间标准 ①在到发车场内办理各种列车作业的时间标准。 ②在驼峰或牵出线上解体和编组列车的时间标准。 ③旅客列车车列在配属段、折返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标准。 ④货物站办理整列或成组装卸作业时间标准 3.车站间隔时间 1)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t不) 式中:l列 ——列车长度,m; l确——司机确认进站信号显示状态时间内列车运行距离,m; l制——列车制动距离或由预告信号机至进站信号机的距离,m; l进——进站信号机至车站中心线的距离,m; v进——列车平均进站速度,km/h。 3.车站间隔时间 2)会车间隔时间(m) 3)同方向列车连发间隔时间(t会) ①两列车通过前后两车站 ②第一列车在前方站停车,第二列车在后方站通过。 ③第一列车在前方站通过,第二列车在后方站停车。 ④两列车在前后两站均停车。 3.车站间隔时间 4)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通过间隔时间(t通) 同时通过该站(线路所)的最小间隔时间,称为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通过间隔时间。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通过间隔时间由t作业和t进两部分时间组成。 4.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在使用三个显示自动闭塞的区段,追踪列车之间的间隔,通常情况下需相隔三个闭塞分区。在这种情况下,追踪列车间隔时间I绿追为: (min) 按到站停车条件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时,追踪列车间隔时间I到应为: (min) 式中:t作业——车站准备进路和开放进站信号的时间,min; v平均进——列车通过进站计算距离的平均速度,km/h。 4.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按列车从车站出发条件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由车站发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I发应 (min) 按前后两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条件确定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时,追踪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的间隔时间I通应为: (min) 式中:l站分区——车站闭塞分区长度,m; V平均通——列车通过车站计算距离的平均速度,km/h; l岔——出站信号机至最外方道岔的距离,m; t作业——为第二列车开放进站信号的时间,min。 二、列车运行图指标体系 1.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 编制列车运行图时,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列车运行图必须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有关规定,遵守列车的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 (2)迅速、便利地运输旅客和货物。运行图上铺画的旅客列车应最大限度地为旅客提供方便,客货列车对数应考虑运量的波动程度。 1.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 (3)充分利用铁路通过能力经济合理地运用机车车辆,提高列车的旅行速度;合理规定列车重量标准和机车运用方法;对直通列车要有良好的衔接。 (4)应将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列车运行图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日常运输生产和列车运行秩序变化的需要。 1.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 (5)列车运行图要与列车编组计划和车站技术作业过程相协调,使列车运行线与车流很好地结合起来。 (6)在运行图上铺画列车运行线时,应力求在一昼夜内各个阶段大体均衡,以充分利用车站到发线和咽喉通过能力、车站改编作业能力,以及区间通过能力。 (7)合理安排乘务人员的作息时间,保证不超过规定的一次连续工作时间标准。 2.列车运行图指标体系 列车运行图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数量指标 ①国境站和局间分界站相互交接的列车数。 ②按列车性质分类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数。 ③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走行公里。 ④由各始发站发出的各种旅客列车数和货物列车数。 2)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