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说课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片断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成
正比例的量》。
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反思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讲解法、发现法以及让学生观察、判断、分析、自主探究归纳、应用等教学手段,并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新授部分共有两个主要内容: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的教学。
由于正比例的意义概念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又难于理解,所以我把这个概念共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同时分三次进行板书,概念教学过后进入第二主要内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新授部分共分为五个环节进行:一、从生活中寻找;二、在观察中思考;三、在合作中感悟;四、在练习中巩固提升;五、在梳理中归纳。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从生活中寻找两种相关联的量:这是学生感到生疏的于是在
我是这样做的。
1、思考: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量,思考在这几个量中,哪两种量是
有关系的量呢?课件出示:(速度、体重、边长、路程、数量、单价、)
人的体重和边长有关系吗?(没有)像数量与单价、速度与路程这样两
种有关系的量叫作: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
说一说,你已知道哪些常见的相关联的量?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常见的相关联的量,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二、在观察中思考
1.观察变量
表中有哪两个量有关系吗?往杯里倒水,请大家观察数据高度2,体积是50.接着倒水,注意观察数据。如果高度是12厘米,体积是多少呢?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课件出示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也就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提问:每个水杯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4)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三、在合作中感悟: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四、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自由举例。
2.判断: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五、在梳理中归纳。
出示例2把例1的实验结果用图像表示.
看图回答问题: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是多少??225 cm?的水有多高?
点拨:每一个红点对应的x和y值分别是多少?黑色图线上的点表示x和y的变化情况。因此,x=7时,y=175;当y=225时,x值对应的是9。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概念的教学中是这节课的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