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
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封建制的王朝依赖宗法血缘关系,实行间接统治,统治成本比较低、结构稳定。
对诸侯国的控制是依赖礼仪、意识形态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威慑。
长期战乱导致宗法制的崩溃,皇权加官僚制帝国统治形式出现。
一、 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基本情况
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专制的雏形,打破世卿世禄制度,出现了非世袭的职业
官吏群体。
战国时期:推行郡县制,初步形成以中央集权制度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
(二)官僚制度的出现
经过选拔,不享受世袭,领取俸禄的职官的出现,最终导致官僚制度的出现。
1、“士”的发展过程
“士”就是有知识有才能和善谋断的人。
主要知识就是”礼乐 “,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目标就是读书做官。
“士”代表了传统中国的 “社会良心”。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以不同的面
貌出现。
“士”在先秦是 “游士”,秦汉之后则是 “士大夫”。
1
()秦汉时代,其活动集中在以儒教为中心的“吏”与 “师”两个方面。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中衰。
“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嵇康、阮籍等)
心存 “济俗”的佛教高僧(道安、慧远等)
3
()隋唐时代
佛教徒(特别是禅宗)继续其拯救众生的悲愿
诗人、文士(杜甫、韩愈、柳宗元等)
4
()宋代儒教复苏
“士”的新标准:“以天下为己任”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仅是原始儒教的复苏,还包含了佛教的积极精神,
梁启超 “世界有穷愿无尽”体现这一精神跃动。
理想模型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2、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区别。
1898 1 13
年 月 日,法国作家《我控诉!》
“徳雷福斯案”催生了 “知识分子”的概念。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波斯纳的理解:牛虻。
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以公众为对象,就政治和意识形态性质的公共问题发表意见
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牛虻,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
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3、郡县制度的产生
为了适应经济和社的迅猛发展,迎合大规模兼并战争的需要。和中央集权制度
相适应。
二、霸主和集权制度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下载
特点: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形成霸主政治,各国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得
到孕育发展。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诸强并立,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标榜 “尊王”,害怕成为众矢之的。
1、霸主权力和王权表现形式之比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霸权取代王权。
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不稳定,随着经济和军事的势力的兴衰而更替。
2、春秋时期出现集权原因
1
()治水的需要
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
的安全。
651
公元前 年,齐桓公会诸侯与葵丘,盟誓里有 “无曲防”、“无曲堤”。
332
战国时期,问题更加严重,如前 年,赵国与齐魏作战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
浸淹对方。
2
()季候风和农业的关系,各诸侯过相互救灾的需要
大国控制资源越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小国更多,是以自然的因素支
持兼并。
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于整个统一的趋势。
维持同盟国的方式:道德力量—武力强制。
战争使得权力集中,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变法图强)
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基础,需要君主掌握巨大的资源。
秦国变法彻底的原因:
1
()所处之地较少受到外来攻击,社会生活稳定。
2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3
()本国贵族势力不强,改革阻力小,起用人才。
当一个阶层从当前的体制中得到的好处越多,愿意变革的动力越小。
林毅夫的后发优势理论:
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