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修正M-F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运用修正M-F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引言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下简称M-F模型)是在IS-LM模型基础上加入国际收支平衡线(BP线)发展而成的,该模型认为:在利率(r)和收入(y)坐标系中“国际收支平衡线的斜率为正,因为利率的上升改善国际收支(通过吸引资本流入),而货币收入增加会恶化国际收支(通过恶化贸易收支)”,而在汇率(S:本文均采用直接标价法)和收入(y)坐标系中“国际收支平衡线的斜率同样为正,因为外汇价格的上升改善国际收支,而收入提高会恶化国际收支,所以要让国际收支保持不变,外汇价格上升必须伴随着产出提高”。其含义是,产出的提高必须伴随本国货币贬值才能维持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但从中国实际情况看,自1994年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进口关税不断下降、经济高速增长,利率不断下降,但是国际收支却持续顺差,并且顺差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稳中有升,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这些显然有悖于M-F模型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BP线斜率是否为正?也即经济增长对汇率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回答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其货币价值会得到提升,因而经济增长会导致该国货币对外升值,如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货币模型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增长会使进口增加,经常账户恶化从而导致该国货币对外贬值,如凯恩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和M-F模型。
我们认为斜率为正的国际收支平衡线(BP线)只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和中国实际相符合,但目前学者们在运用M-F模型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时,并没有将该模型的运用范围限定于很短时间;而且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都存在时滞,若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和中国实际相符合,则M-F模型作为一个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M-F模型进行修正。在2006年,我们已对中国的BP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见参考文献[2]、[3]和[4]),认为中国的BP线斜率应该为负,并运用几何模型对中国的BP线进行了推导。下面我们将运用修正后的M-F模型(在M-F模型中,我们称BP线斜率为负为修正后的M-F模型,BP线斜率为正为传统的M-F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随着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及进一步放开对金融和资本账户的管制,各种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本节将运用修正后的M-F模型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在面对各种冲击时,不同的汇率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已有部分学者运用传统的M-F模型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例如孙华妤通过对M-F模型和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的分析,揭示一国货币金融制度选择不是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与完全的资本流动的“三难选择”,认为只要是面对开放经济,就会有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的“开放经济两难选择”,所以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能作为汇率制度选择的参照标准。而应该考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赵庆明运用传统的M-F模型分别讨论了中国经济在面临实际冲击和金融冲击时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劣,认为:在资本流动管制较严格时,中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更有利于产出的稳定;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时,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更有利于产出的稳定。所以,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管制是合理搭配,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合理搭配。
下面我们将运用修正后的M-F模型重新审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1.对资本流动管制较严格时,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如图1所示,假设中国最初经济在A点达到内外均衡,若采取较严格的资本管理体制,则BP线较为陡直。下面分析不同汇率制度下,实际冲击和金融冲击对本国产出水平的影响。
(1)实际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假设中国面临实际冲击(如图1所示),例如:净出口突然减少,将会使IS0曲线向左移至IS1,与LM0线交于S点。中国经济在S点实现内部均衡,但由于S点位于BP0线下方,因此,本国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将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币、购入本币,本国货币供应量随之减少,LM0线左移至LM1,中国经济内部均衡点移至B点。由于是固定汇率制度,所以BP线不会发生移动,中国经济无法达到外部均衡,内外均衡不可调和。此时国内产出水平为Y1,也即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均衡产出水平将会大幅下降。 二是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同上面分析,净出口的突然减少,使得IS0线向左平移至IS1,与LM0线相交于S点(如图1所示),此时,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但由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在货币市场上不进行干预,本国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