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构造第一章汽车基本知识详解.ppt

发布:2016-11-01约3.82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 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 (1)创建阶段(1953—1958) (2)独立自主发展阶段(1958 —1982 ) (3)对外开放阶段 1983年,国内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公司(由北京汽车制造厂 与克莱斯勒共同投资的轿车生产企业)诞生 。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 业发展政策》。 1.1.2 汽车的总体认识 按照GB/T 3730.1—2001对汽车的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 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 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及其他特殊 用途。 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将 汽车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辆两大类,其中乘用车又分为轿车类 和其它乘用车类(包括多用途车和运动用车),商用车辆又细 分为客车、半挂牵引车及货车(包括专用作业车)。 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将机动车及挂 车分为L类、M类、N类、O类和G类。 1.1.3 汽车参数配置 1.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1)尺寸参数 车长: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并分别抵靠在汽车前、后最 外端突出部位的两垂面间的距离(mm)。 车宽:平行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并分别抵靠车辆两侧固定突 出部位的两平面之间的距离(不包括后视镜、侧面标志灯等)。 车高:车辆支承平面与车辆最高突出部位相抵靠的水平面 之间的距离。 轴距:汽车直线行驶位置时,同侧相邻两轴的车轮落地中 心点到车辆纵向对称平面 的两条垂线间的距离。 轮距:在支承平面上,同轴左右车轮两轨迹中心间的距离。 前悬:在直线行驶时,汽车前端刚性固定件的最前点到通 过两前轮轴线的垂面间的距离。 后悬:汽车后端刚性固定件的最后点到通过最后车轮轴线的 垂面间的距离。 最小离地间隙:满载静止时,车辆支承平面与车辆最低点 之间的距离。 接近角: 汽车前端突出点向前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离去角:汽车后端突出点向后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转弯直径:外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轨 迹圆直径。 2)质量参数 轴荷分配:汽车空载和满载时的整车质量分配到各个车轴上的 百分比 汽车总质量:汽车满载时的总质量。 整车整备质量:汽车完全装备好的质量。完整的发动机、底 盘、车身、全部电气设备和车辆正常行驶所需要的辅助设备的 质量及加足燃料、润滑油、冷却液的质量和随车工具、备用车 轮及备品等的质量之和(kg)。 装载质量:汽车总质量和整车整备质量之差。 载客量:汽车的载客量以座位数表示。 2.汽车的主要性能参数 1)动力性 最高车速:汽车满载时,在平直良好的路面上(水泥路面和 沥青路面)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 加速能力:汽车在行驶中迅速增加行驶速度的能力。 爬坡能力:汽车满载时,在良好的路面上以最低前进挡所能 爬行的最大坡度。 2)燃油经济性 汽车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以最小的燃油消耗量完成单位 运输工作的能力。 3)制动性 制动效能:汽车迅速降低行驶速度直至停车的能力。 制动抗热衰退性:汽车高速制动、短时间多次重复制动或下 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的热稳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汽车在制动时按指定轨迹行驶的 能力,即不发生跑偏、侧滑或失去转向的能力。 4)操纵稳定性 操纵性:汽车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执行驾驶员的转向指令的能 力。 稳定性:汽车受到外界扰动后,能自行尽快地恢复正常行驶 状态和方向,而不发生失控,以及抵抗倾覆、侧滑的能力。 1.2 发动机总体认识 1.2.1 发动机的构造 1.机体组 包括汽缸盖11、汽缸密封垫片10、汽缸体4及油底壳14等 作用:使发动机产生动力,并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 曲轴的旋转运动 2.曲柄连杆机构 包括活塞15、连杆总成16、曲轴1及飞轮齿圈13等。 作用:使发动机产生动力,并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 曲轴的旋转运动 3.配气机构 包括进气门7、排气门6、液压挺柱总成8、凸轮轴9、凸轮轴 正时齿轮5、曲轴正时齿轮2及正时传动带3等 。 作用:将可燃混合气更多地充入汽缸并及时从汽缸排出废气。 4.燃料供给系统 包括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油管、空气滤清器、喷 油器(或化油器)、进气歧管、排气歧管及排气消声器等 。 作用:根据发动机各种工况要求,配制具有一定数量和浓度 的可燃混合气供入汽缸,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 5.点火系统 汽油机的特有系统,它包括电源(蓄电池和发电机)、分电 器、点火开关、点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