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的责任的项目的设计三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社会的责任的项目的设计三问
对于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而言,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运作能够使社会责任议题的实施有起点、有终点,有目标、有结果,有管控、有考核,实现了社会责任工作的闭环推进。并且有助于推动社会责任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高效化,做出社会责任工作的特点和亮点,显著提升社会责任工作的绩效。
为什么要设计社会责任项目?
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人常自嘲:“社会责任是个框,什么都要往里装!”这实际是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所面临的困境:社会责任所涵盖的范围广,难以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重点;社会责任专业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新、鲜有现成经验可参考,深入推进的挑战大。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先进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议题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等行之有效的经验。所谓议题化管理,是企业针对具体社会责任议题采取的一系列行为举措,具体包括社会责任议题的识别、议题的实质性分析、议题的具体实施、绩效的评估与改进等步骤和内容。项目化推进,作为议题管理的具体实施环节,是指企业识别出与公司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又受到利益相关方重点关注的议题,策划具体的社会责任项目、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社会责任议题落地。
为什么要设计成社会责任项目,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从常规的工作方式来看,将社会责任议题的实施看作一件普通的事务性工作,往往缺少时间要求、阶段化目标和资源投入保障,最后可能出现不了了之的情况。从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来看,项目化运作的优势在于使社会责任议题的实施有起点、有终点,有目标、有结果,有管控、有考核,实现了社会责任工作的闭环推进。从项目化运作的结果来看,项目化运作有助于推动社会责任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高效化,做出社会责任工作的特点和亮点,显著提升社会责任工作的绩效。
如何设计社会责任项目?
社会责任项目的设计是一项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社会责任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项目设计需要针对具体的社会责任议题,与企业发展战略、职能管理、业务流程和项目实施对象的具体需求紧密结合。参与性原则,项目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期望和诉求,依托项目搭建利益相关方能够广泛参与的平台。复制性原则,项目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方便组织实施和在企业内部复制和推广。
比如,自2013年以来,蒙牛乳业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实施的“我回老家上堂课”大型社会责任项目,通过网络和社会公益力量,搭建一个社会成功、知名人士回老家上课的平台,很好地体现了这三方面的原则:在针对性方面,秉承“救急不救穷”公益原则,深入农村学校现场,了解真正需求,依托公司在管理、运营方面的优势逐项组织落实;在参与性方面,依托项目打造平台,整合公司、合作伙伴、媒体、公众和政府等各方力量的优势和资源,共同运用全社会的点滴行动给乡村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推动教育乡村事业的发展;在复制性方面,及时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在大江南北的22个省份实施和推广。
综合考量设计的目标。不同的社会责任项目,在设计中目标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应体现以下要求:一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社会目标。通过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解决经济、社会或者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二是服务企业战略,实现企业目标。助力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增强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做到社会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将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相融合,实现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的兼顾,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
又如,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是2006年巴斯夫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首倡并发起。该项目的理念倡导企业在自身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带动行业一起做,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项目设计的目标兼顾解决社会问题,以及供应链上中下游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运输供应商能否将原料安全运达、产品能否安全运出等,直接影响到原料的正常供应、客户产品的交付,甚至影响到企业市场的稳定。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正好实现了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该项目在实施中,由每个企业带动其供应链中三种类型的业务合作伙伴,形成“1家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员企业+3个其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供应商+客户+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模式,通过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保障社会的安全、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自项目启动后,第一轮有6家与巴斯夫有业务联系的企业加入了“1+3”项目,第二轮成员扩大至12家,到2013年底第三轮项目实施完之后,共有27家合作伙伴参加了过去三轮的活动,国内已有14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与到项目中,共同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将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企业发展问题融合解决的有效路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