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屋面通风器技术条件.doc

发布:2018-11-22约1.8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装车间屋面通风器主要技术要求 1采用样式新颖,通风效率高的薄型并列风道式自然通风器。 4.2.2该车间屋面通风器喉口宽度为3.0米。 4.2.3通风器调节方式为开敞式。 4.2.4通风器必须防水严密,产品各部位保证不渗、不漏、不飘雨。 4.2.5 通风器顶部沟檐位置必须设置在喉口宽度范围之外,每层挡雨板均需设置沟檐和排水槽。 4.2.6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骨架材料采用1.2mm厚热镀锌钢板整体液压成型,且骨架间距为1500mm,宽度方向5排成型骨架,骨架镀锌量≥180g/m3; 4.2.7通风器构件应考虑防腐蚀要求,涂层采用环氧涂层。 4.2.8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外护板、泛水板等采用0.53mm厚宝钢镀铝锌彩涂钢板;通风器外护板颜色与屋面外板相同; 4.2.9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设置上、中、下共三成防雨板,均采用1.2mm厚阻燃型FRP采光板,由厂家提供十五年以上质量保证; 4.2.10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下置排水槽采用1.5mm厚热镀锌钢板加工成型; 4.2.11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基座采用槽型钢,厚度为2.0mm,高度为250mm,通风器宽度方向设置三道基座,便面作热镀锌防腐处理; 4.2.12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与屋面基座结构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整个设备结构确保不能掉物伤人; 4.2.13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内部排水槽、防雨板、泛水板等节点部位均采用全结构防水技术,整个通风器产品及与屋面板的联接部位均不使用硅胶、胶带等填缝堵漏,以确保避免硅胶、胶带易老化带来的漏水隐患; 4.2.14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整个设备的重量不小于120kg/m; 4.2.15整个结构排水通畅,必须满足排水专业的关于防水级别限定要求; 4.2.16通风器自身刚度、强度必须满足相关建筑、结构相应的规范要求; 4.2.17通风器底座施工时必须调平,焊接牢固、可靠; 4.2.18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须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4.2.19产品必须具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 4.4.1采用式样新颖,通风效率高的薄型并列风道式自然通风器(3.0m喉口)及采用式样新颖,通风效率高的GDL-450型并列风道式自然通风器(喉口为4.5m); 4.4.2通风器调节系统为开敞式,3.0m喉口的薄型并列风道式自然通风器选用采光型; 4.4.3 通风器必须防水严密,产品各部位保证不渗、不漏、不飘雨; 4.4.4 通风器顶部檐沟位置必须设置在喉口宽度范围以外,每层挡雨板均需设置檐沟和排水槽; 4.4.5 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骨架材料采用1.2mm厚度镀锌钢板整体液压成型,且骨架间距为1500mm,宽度方向5排成型骨架,骨架镀锌量≥180g/m2; 4.4.6 通风器构件应考虑防腐蚀要求,涂层采用环氧涂层; 4.4.7 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外护板、泛水板等采用0.53mm厚宝钢镀铝锌彩涂钢板;通风器外护板颜色同屋面外板; 4.4.8并列风道式通风器设置上、中、下共三层防雨板,均采用1.2mm厚阻燃型FRP采光板,由厂家提供十五年以上质量保证; 4.4.9 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下置排水槽采用1.5mm厚热镀锌钢板加工成型。 4.4.10 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基座采用槽型钢,厚度为2.0mm,高度为250mm,通风器宽度方向设置三道基座,表面作热镀锌防腐处理; 4.4.11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与屋面基座结构的连结必须牢固、可靠;整个设备结构确保不能掉物伤人; 4.4.12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内部排水槽、防雨板、泛水板等节点部位均采用全结构防水技术,整个通风器产品及与屋面板的联接部位均不允许使用硅胶、胶带等填缝堵漏,以确保避免硅胶、胶带易老化带来的漏水隐患; 4.4.13 3.0m喉口的并列风道式薄型通风器整个设备重量不小于120kg/m;4.5m喉口的弧形通风器整个设备重量不小于300kg/m; 4.4.14整个结构排水通畅,必须满足排水专业的关于防水级别限定要求; 4.4.15通风器自身刚度、强度必须满足相关建筑、结构相应的规范要求; 4.4.16通风器底座施工时必须调平,焊接牢固、可靠; 4.4.17 3.0m喉口通风器总计长度约有18m×5+45m×5=315m,4.5m喉口通风器总长度约有90m,具体以施工图为准; 4.4.18 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须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4.4.19 产品必须具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