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理解能力的考查,命题者试图通过对写作手法的鉴赏,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度意义很大。
一、了解提问模式
根据近年中考题,归纳出下面几种提问模式:
1.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第×段中写到:“××××××”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本为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5.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二、掌握解题技巧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了凸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往往使用对比、衬托、抑扬等写作手法。下面举例,略谈其解答技巧。
1.象征
象征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例1.阅读朱成玉的《别踩疼了雪》,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1年贵州铜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题关键是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的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通过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而得到答案。具体到此题,先要仔细揣摩文题,便会发现其象征意味较为明朗。通读全文尤其是结尾后,我们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既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还象征一种纯洁的心灵。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基础。
【参考答案】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2.衬托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就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2.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
(选自周海亮《雪地烤红薯》)
【真题回放】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起来。这道题中(A)(B)两处的环境描写,分别出现在第②段和第⑧段,由“薄薄一层雪”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天色已晚;由“飘着雪花”到“雪越下越大”,表明天气越来越冷。而这一切又表明男人在雪地里已经站了很久,但生意惨淡,因此(A)(B)两处对雪的描写,还具有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的作用,衬托了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参考答案】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衬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3.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例3.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真题回放】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山西太原)
【解题思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某些表现手法。可以说,表现手法是表达效果的催化剂,表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