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痹证.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痹证;一、概述;1、痹证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
“饮食居住,为其病本。”
2、《金匮要略》称本症为“历节”。“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3、巢元方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二、病因病机;基本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理性质:有风寒湿痹和热痹的不同。其形成因素除与邪气性质有关外,还与素体阴阳偏盛密切相关。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其性质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以正虚为主。;病位:主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与肝肾关系密切。 ;病机转化:
1、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肿胀。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不愈。;3、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临床常见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正虚卫外不固;三、诊查要点;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肌肉萎缩,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痿 证;(三)相关检查;1、辨邪气的偏盛
行痹属风邪盛;痛痹属寒邪盛;
着痹属湿邪盛;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为瘀。;(一)辨证要点;白苔;(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 2、痛痹
主证:关节疼痛,遇寒痛增+寒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主证:关节重着酸痛+湿阻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二)风湿热痹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热证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三)痰瘀痹阻
主证:关节肿大、畸形,肌肉萎缩,舌暗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两虚证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预防调护;结语;结语;病 案;病 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