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灭菌工艺及设备验证.ppt

发布:2019-01-05约1.3万字共1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液体产品在121℃灭菌15分钟(药典推荐的常用灭菌工艺)即被认为过热灭菌工艺。 对管路、胶塞、织物以及过滤器等热穿透性较差的物品则需要更长的灭菌时间或更高的灭菌温度,方能达到过热灭菌要求( 121℃灭菌30分钟)。 每个指示剂的芽胞含量通常在105-107之间 生物指示剂有效性 当F0值≤ (D×lgN0-2)时,生物指示剂均应呈阳性结果 当F0值≥ (D×lgN0+4)时,生物指示剂均应呈阴性结果 生物指示剂 要掌握灭菌前产品中污染菌状况, 污染菌的数量及其耐热性; 测定生物剂在待验证产品及验证用标准溶液中的耐热性(D值和Z值); 根据产品的最低灭菌工艺条件、灭菌前产品中的污染菌控制要求及最终产品的无菌保证要求,用相关公式计算出验证时每个生物指示剂所需要的胞子数量。 生物指示剂 F0(分钟)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孢子存活数量的对数值 t * 原料药/赋形剂量微生物检查 微生物能否在原料或 赋形剂中生长或存活? 原料/赋形剂合成/工艺相关 步骤本身是否会减少微生物? 所监控的微生物量/指示菌量 是否都低于规定限度? 原料或赋形剂是否无菌? 是否有科学证明减少步骤会造成 原料/辅料中微生物量认可限度 (未检出觉指示菌)? 按照协调后药典各论制 订微生物限度认可标准 提供支持数据,不必作微生物 限度检查和制订认可标准 不需进一步作微生物限度检查 或制订认可标准 提供支持数据,不必作微生物 限度检查和制订认可标准 逐批检查微生物限度 和指示菌 抽批检验微生物限度 和指示菌 按照协调后药典各论制 订微生物限度认可标准 是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否 灭菌前含菌量限度以及污染菌的耐热性限度均是以原材料的微生物含量和常规监控资料为基础而建立的; 灭菌条件及F0值控制是根据产品稳定性研究资料而建立的; 验证用芽胞在每种产品中的实际耐热性资料由微生物实验室测得。 logN0 = F0/D121 +logNt Nt = 2.303 ×log(n/q) n:每次挑战试验用生物指示剂数量 q:挑战试验后呈阴性的BI数量 如果全都是阴性,则假定 q = n-1用于计算 Nt 产品 灭菌前含菌量 控制限度CFU/瓶 耐热性 DC ≤ DBI 温度×时间 F0控制范围) 验证用孢子在其 中的耐热性D121 A ≤100 116℃×25 9 -13 0.8 分 B ≤100 DC ≤ DBI 116℃×25 8 - 12 0.9 分 C ≤100 DC ≤ DBI 118℃×20 9 –13 0.7 分 可选择产品B代表上述三产品进行验证 产品的规格相同、且在同一灭菌设备内灭菌并且灭菌工艺条件相似、以及生物指示剂芽胞在其中的耐热性也较为相近,只要验证其中的一个产品B即可, 生物指示剂在其中的耐热性最高,而灭菌程序的F0值的下限低于其它二产品 但验证时要以100CFU/瓶作为污染菌含量 通过试验证明灭菌程序能使生物指示剂至少下降 8个对数单位, 所需F0为 D121 ×⊿log = 7.2分 最低F0满足要求 确定验证用芽孢在每瓶产品B中的接种数量 验证标准溶液为氯化钠一磷酸盐缓冲液(PBS),验证试验瓶数量为20袋/次。,产芽胞梭状菌芽胞在氯化钠一磷酸盐缓冲液(PBS, pH7.0)中的耐热性为1.4分钟,高于其在产品中的耐热性, 接种量: F0=D121×(1gA-1gB) 根据阴性分数法,B=2.303× log(n/q) 假如所有的20只试验瓶无菌检查结果均呈阴性,在计算时可假定只有19瓶呈阴性,那么, B=2.303×lg(20/19)=0.0513,lgB=-1.29, lgA=F0/D121+lgB=8/1.4-1.29=4.4, A=104.4个菌. 每个挑战瓶内的芽胞接种量可控制在104~105之间。 验证时,腔室内的物品应按实际生产时的要求进行装载 生物指示剂的使用数量应足以反映整个物品内、外部的灭菌状况,生物指示剂既要遍布整个腔室,又要尽可能地放在热效应最差的部位,如物品中央、管路拐角以及腔室的排水口(干热灭菌的排风口)等 应将生物指示剂与物理测试用温度探头放于同一位置,以准确获取物理参数与微生物致死性之间的相关性资料 放置在每个位置的生物指示剂均应做好标记,并且要与验证文件中生物指示剂的验证分布图相对应 验证时,采用相关产品的最低灭菌条件进行灭菌处理 灭菌程序结束后,将生物指示剂取出并清点数量并确认无误后,送至微生物室,于适当条件下培养检查。 阳性对照以及培养基的灵敏度。 在初始验证阶段,分别用生物指示剂在相同的灭菌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