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弱畜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牦牛弱畜育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代可行性报告)
红原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胡廷武供稿
一、项目实施区基本情况
阿坝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而红原县又是阿坝牧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阿坝州唯一的畜牧综合开发项目县。畜牧资源十分丰富,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经济是全县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牧民群众经济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据统计,畜牧业产值在历年的工农业产值中占75%以上,全县农村总收入的92%和牧民总收入的95%,以上来源于畜牧业,主要是牦牛养殖业。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和长期以来对草场和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极少,防灾、抗灾能力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红原县畜牧生产的发展与提高。“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现象十分突出,历年正常死亡牦牛达30000头,羊2000多只,牲畜死亡率约6%,直接经济损失近4700万元,人均损失达1700元以上,畜牧业经济长期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观念等原因,红原牧区商品畜牧业发展滞后,牧民科技兴牧、商品、生产意识谈薄,重数量、轻质量,畜牧业尚处于低产、低质、低效水平上。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年均牲畜出栏率在15%以下,牛羊肉产量仅0.4万吨,百亩草地产肉仅35公斤,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甚大。建立牦牛弱畜育肥基地,既可减少因弱畜无法过冬而死亡造成的损失,增加牧户收入,又可为畜牧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并为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是实现科技兴牧、畜牧业产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牧民群众的科技兴牧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
红原县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畜牧业经济繁荣与否对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畜牧加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弱畜育肥基地,减少弱畜死亡率,提高弱畜出栏率,对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振兴民族经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牧民群众脱贫致富都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的实施,对于红原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近年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场严重超载,许多地方已出现裸露、沙化现象。该项目实施的弱畜圈养、育肥等技术将会在全县牧户中起到广泛的示范推广作用,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牲畜对草场的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已逐渐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向往和要求愈来愈高,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为充分发挥阿坝州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优势,加快“绿色食品”规范化、规模化步伐,充分调动牧民群众和畜牧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数量,使之做大做强,真正形成产业化优势,为振兴牧区经济打下良好基础。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保障
红原县作为阿坝牧区的畜牧业大县结合州委、州政府“一体两翼”的方针,早就制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确立两大支柱(畜牧业、旅游业),树立三个品牌(大草原品牌、绿色品牌、牦牛品牌)”的工作思路,并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鼓励企业和牧民群众依靠科技,振兴畜牧经济。因此,红原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该项目的建设工作。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前期准备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2、技术保障
①项目技术资源
红原县已成功实现了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工程及川西北高原综合技术家庭的实验,为运用综合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开展草地弱畜育肥和畜牧业综合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省联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研究所和省、州驻红原县的科研单位,如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阿坝州兽防站、阿坝州家畜改良站等单位都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红原牦牛弱畜育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②成熟的技术流程
牦牛弱畜育肥基地技术流程:根据红原畜牧业生产“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实际情况,牦牛弱畜基地主要解决“冬瘦、春死亡”的问题,冬春季节收购越冬能力差的成年“三类畜”进行补饲、保温(采用阳光板暖棚和圈舍)实施舍饲,采取补饲动物蛋白料和矿物质添加剂快速育肥方法,育肥周期为三个月,从3月—8月份分批出栏,进入生产加工部分。
四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1、基地项目技术来源及水平
该项目应用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牦牛育肥技术。根据牦牛补偿性生长强,“见青即上膘”的生物学特性育成牛增重强度大、易肥育的特点,采用暖棚圈舍,实行舍饲,“放牧+补饲精料和矿物质添加剂快速育肥方法”。结合川西北高寒草原的实际进行组合配套,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基地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根据红原县季节性生产及气候特点,分两组实施育肥。
红原县牦牛弱畜育肥分组试验进度表
第一组
1000头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收购弱畜300头 收购弱畜300头 收购弱畜400头 第一批出栏 第二批出栏 第三批出栏 第二组1000头 收购弱畜3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