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2.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文题目:从方志敏同志的一生看中国近代史小组成员: -------方志敏同志内容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日趋薄弱,致使各种不良社会现象频繁出现,因此,对于革命先烈伟大精神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大学生群体中,这些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小组成员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选取中国近代史中一位平凡却又影响深远的革命烈士——方志敏,通过对他各方面事迹的论述来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并分析其对今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论文主要从方志敏同志的生平简介、革命生涯、主要著作、革命精神以及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几个方面阐述心得。关键词: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一、生平简介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1916年组织进步团体“九区青年社”五四运动时期组织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5月参加江西改造社,同年秋考入九江南伟烈大学,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赴南昌创办文化书社,出版《青年声》周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1935年被捕牺牲。二、革命生涯1919年夏,方志敏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这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后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被选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2年7月,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来到上海,同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地写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农民协会秘书长。1925年冬,党组织派他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4月,他作为江西省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期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彭湃,并到东江、大埔一带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3月,他赴武汉,参加由毛泽东、邓演达 主持的粤湘赣鄂豫农民协会执委会和农民自卫军联席会议,与毛泽东、彭湃、邓演达、谭平山等13人当选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完全赞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下旬,他化装成贫苦农民从吉安步行回到弋阳,任弋阳、横峰等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武装起义总指挥、中共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民武装,进行暴动准备。1928年1月,他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赣东北弋阳、横峰地区农民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1930年起,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11月初,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皖赣边区,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方志敏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10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雨雪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7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1935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年仅36岁。 图为方志敏同志所获得各种荣誉奖章三、主要著作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阐述了一个共产党人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信念如磐,充满了对未来中国的热切期盼,是最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是用鲜血凝结的人间绝响。下面仅以《可爱的中国》来了解一下方志敏同志的文学思想:《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烈士狱中遗著》中收录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狱中纪实》、《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九篇狱中遗著。从中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到方志敏的崇高革命信仰、伟大爱国热忱、浩然民族气节、高尚清贫美德和他艰苦的战斗经历。《可爱的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