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摄影摄像实验讲义ok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技术学专业 《摄影摄像实验讲义》课程
实 验 讲 义
何晓岩 编写
目 录
实验一 静止人与物摄影
实验二 运动人与物摄影
实验三 相对静止人与物摄像
实验四 运动的人与物摄像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二零一三年六月
实验一 静止人与物摄影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构图的主要要素。
2. 理解用光的一般原则。
3. 掌握照相机的对焦、景深调整。
4. 掌握照相机的光圈与快门速度作用。
5. 理解色彩与影调的作用。
二.实验器材与场地
柯达M550照相机一台
反光板一块
具有充足阳光的室外场地
三.实验原理
摄影构图的作用是表现主体,突出主题。常涉及的要素有:
1.主体在画中的占有面积比,即主体在画中的面积是画幅面积的百分之几。
2.主体的形状,即主体的形象。
3.线条:有横线、斜线、曲线等形式。
4.影调:有根据亮度划分的高调、低调、正常影调,也有根据反差划分的硬调、软调。
5.色彩:有暖调画面、有冷调画面。
摄影技术的正确操作是获得理想照片的基本条件。常考虑的要素有:
摄影中的对焦是保证照片清晰的基础,目前低档机多为自动方式,应注意对焦的位置以及对应锁定时所显示的信息。
对于高档机器,有手动对焦方式,将更方便特殊对焦的要求。
而对景深的控制,一般多采取手动变化光圈来控制(对于低档照相机,无此功能);少量照相机采取变焦来控制。
对于低档照相机,一定要在光线明亮处拍摄,这样“雪花噪点”才少,色彩还原也较正常。
关于初学者用光,一般应选用自然的顺光。
对于照相机的光圈与快门速度的调节常用于曝光度的控制,也可用于控制景深,以及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模糊。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1.使用摆拍方式,拍摄一架调音台和一支麦克风。
2.使用摆拍方式,拍摄两支不同形状的麦克风。
3.以正常影调拍摄一张只有一个同学的近景照片。
4.以正常影调拍摄一张多个同学在自习的全景照片。
5.拍摄过程中,改变曝光量,比较不同效果。
6.拍摄过程中,有意破坏白平衡,比较景物颜色变化。
7.以微距方式,拍摄一集成门电路。
五.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项目内容 能力要求 单项满分
(分) 学生自评(分) 同学互评(分) 教师评价(分) 平均
(分) 技术要求 曝光正确 20 色彩还原
准确 20 画面清晰,
景深合适 20 符合题目要求 按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拍摄,且通过对比拍摄,掌握各项技术 20 艺术性 整体效果好 10 有一定美感与感染力 10 总分
六.问题回答
1.你是如何看待拍摄角度的?它会怎样影响到照片的效果?
2.你是如何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合理用光的?
3.你认为怎样的背景是合理的?
实验二 运动人与物摄影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运动模糊形成的原因。
2.理解抢拍的内涵。
3.掌握利用高速快门克服运动模糊的方法。
4.掌握利用跟拍减弱运动模糊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与场地
柯达M550照相机一台
具有充足阳光的室外场地
三、实验原理
拍摄运动速度较高的的人与物,或者说拍摄者相对于人与物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就可能产生运动模糊现象,一般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清晰的照片。
照片产生运动模糊的特点是在相对拍摄者运动方向的反方向存在“拖尾虚影子”,它与对焦不良产生的模糊不一样;对焦不良产生的模糊是没有“方向感”的,四面八方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照片均为模糊。
克服“运动模糊”的主要方法是缩短快门时间。
例:对于快速奔跑的人物,我们一般会选择快门时间为1/1000秒以下。这种情况下我们优先考虑了快门时间,但我们也不能忘了考虑曝光量,否则,我们得不到图像层次丰富的照片。
另一种处理“运动模糊”的方法是,使用照相机“跟随” 人物运动的方法,即缩小摄影者与运动者相对速度,保持相对“静止”来克服运动模糊;此时背景往往是模糊的,而主题是清晰的。此方法掌握较难,需反复练习。
对于少量的特殊效果需求,摄影者会特意安排画面中部分内容产生适当的“运动模糊”虚化,使静止的图像内容产生“动感”,即“静中有动”的特殊效果。这种技能也应经过反复实践学习才能掌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拍摄一名原地跳高至空中最高点的同学照片,景别为全景。
2.以全景拍摄三名同时100米冲刺终点线的同学。
3.在人行道上拍一辆快速横向运动的小轿车,景别为全景照片。
4.在人行天桥上拍摄三辆以上,快速迎面而来的汽车全景。(请注意安全,只能在人行天桥上,拿稳相机拍摄)
注意:所有拍摄只能在晴天的室外进行。
五、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显示全部